2022年7月18日 星期一

新生死學 29:正 義

 


 

儒家的「加法」德育雖然為關懷倫理保留了對話空間,但若未融匯道家的「減法」德育,則它終究還是會被納入正義倫理陣營,而跟關懷倫理產生隔閡。這是因為儒家喜用禮樂教化及「三綱八目」等規範去匡正人心,讓百姓遵守一定的德目以待人處事,這與西方的「德性論」倫理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德性」顧名思義即是在人身上所發現的一系列善良本性,例如正直、誠實等,被哲學家提煉出來後便形成道德規範加以遵循而為「德行」,其現代版乃是「品格」或「品德」。有意思的是,各式各樣的德性或德行、品格或品德,總是似有若無地反映出男性的陽剛觀點與立場,同時無形中排除了陰柔的女性特質,也因此古典的「德性論」會隨近代的「義務論」和「效益論」一併歸類為「正義倫理」,以示其中的陽剛特徵。將男性價值普遍化讓人人遵守的情況,至二十世紀才面臨挑戰。

 

跟傳統「正義倫理」不同調的後現代「關懷倫理」,主要出自女性主義學者之手,自上世紀八零年代應運而生。女性主義雖然有自由與基進兩極派別,但其於人類文明史上的最大貢獻,便是促成世人的性別意識覺醒,以及積極消弭性別歧視。從常識角度看,人類社會的組成分子不是男性便是女性,且大多通過婚配結合而傳宗接代,在現代化的今天理當不應存在男尊女卑的歧視。但事實俱在,且不在少數;問題一方面出在經濟自主能力的差距,另一方面則來自根深柢固的刻板印象。反觀其他物種,當然也有雄性支配雌性的情況,但仍有反向分工,不一而足。換言之,性別歧視並非註定,而是可以通過人性自覺加以改善的。自覺的內容包括理性與感性二端,理性可秉持公平正義原則對待每一個體,感性則可強調兩性各自擁有好的特質,例如女性流露的關懷之情,足以發揚光大。

 

陰柔的關懷倫理並非跟陽剛的正義倫理勢不兩立,相反地是希望彼此能夠相輔相成、相互輝映。像醫療資源分配當然得充分落實公平正義,然而一旦面對臨床決策,就必須盡量考慮個別差異下的關懷之情。記得我在當安寧志工時曾聞及,末期病人住滿十五天必須轉院,否則就失去健保給付必須自費,果真如此就太強人所難了。雖然我見到超過兩週的病患並不多,頂多三五天到一週便大去,因此沒有病床不足的問題。但是想起過去曾讀過一書《情深到來生》,介紹美國的安寧照護,人家可以一住半年,然後從容告別人間。相形之下,號稱亞洲第一的臺灣安寧志業,卻因為健保資源分配的公平正義考量,讓臨終病人難以好死善終,不免令人遺憾。不過再想到各大醫院急診室都人滿為患,有些病人竟在走廊長住,就不得不認為這已是普遍現象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