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關懷活動中,「臨終關懷」應該是跟生死學最貼近也是最相關的。此一用語源自大陸,主要即指安寧療護,如今已發展成一門專業,至少要受過相關訓練方能涉入。「臨終關懷」之說後來被國內引入並放大使用,不強調療護專業,而彰顯關懷之情,甚至被寫入〈殯葬管理條例〉中。「關懷」成為一套受人重視的價值體系和生活實踐,無疑要感謝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的形成,以及被護理界接納為專業價值與核心競爭力。關懷之情可再細分為「關心」與「照顧」兩方面,理想的醫療照護當然是既關心又照顧,起碼也要落實為醫師關心及護師照顧,倘若二者皆不到位,就不算在執行專業了。不過像護理專業這樣辛勤工作,其關懷之情與其說是專業要求,不如視為人性彰顯。護理工作的緣起正是充滿母性的家人照應,不分種族民族自古皆然,可見關懷比正義的歷史更為悠久。
我所建構的新生死學追隨新生命教育的腳步奉行大智教義,主張儒道融通,以利廣大華人安身立命與了生脫死。用類比的觀點看,強調道德規範的儒家思想還是比較接近正義倫理,倒是嚮往反璞歸真的道家途徑容易貼近關懷倫理。再以前述道德教育在儒家是加法而在道家是減法的分判考量,人間社會不但要求「有為」,更需要「無為」。由於帝制時代的科舉取士歷經千餘年,有心此道的士子無不十年寒窗苦讀儒家經典,希望有朝一日金榜題名躋身官場,達到「內聖外王」的成功境界。這當然需要有一番作為,尤其是胸懷服一人、十人甚至百千人之務。但是以天下為己任的結果並不一定都會產生正面效果,由於好大喜功或人謀不臧等因素,導致天下大亂都有可能。像宋代變法弄得天怒人怨,最終不免動搖國本,反不若守成來得踏實。當時蘇東坡為舊黨一員,曾為文以「辨姦」,流傳千古。
國家治亂興衰,端看統治者是否能夠自覺有為有守,執中道而行,無過與不及。說到政府治理,正義倫理中的「效益論」常常會被提及。它最早被譯為「功利主義」,聞之十分功利,在儒家義利之辨下往往敬而遠之,這實在是非戰之罪。其實此一思想的原初目的,乃是希望為大多數人爭取最大福祉,以利經世濟民、永續發展。但是當效益論為資本主義收編服務後,爭取福祉的對象僅限於本國人民,因此可能造成以鄰為壑,損人卻不見得利己。最佳例證在現今尤其明顯,那便是工業大國為滿足就業及消費需求,往往過度生產而消耗浪費能源,結果導致環境污染,以及跨境的全球暖化。像美國為顧及經濟發展於不墜,而拒絕接受國際共識下碳排放量的限制,就是缺乏同體共生的全人類關懷之情。由於道家思想主張自然無為、為而不有,可以視為足以對治環境惡化的理念大加提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