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31日 星期一

林語堂

 


 

    在我尚友古人而私淑的一大群精神導師中,林語堂其實算是當代文人,卻屬於我最早較為全面地接觸到的思想家。考大學之前患得患失,心頭七上八下,有天在牯嶺街舊書攤購得一冊真正的「舊書」,是大陸時期出版、全書泛黃、紙張一扯即破的林語堂名著《生活的藝術》,細心閱讀之下,頓生醍醐灌頂之效,得失之心遂稍得釋然。從來沒有人會將林語堂視為哲學家,他的本職是語言文字學家,當過大學校長,晚年全力編纂《當代漢英詞典》,但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還是他所撰寫的小品文及小說,後者甚至讓他提名諾貝爾獎。《生活的藝術》是一部向西方人介紹中國思想的入門著作,以英文寫成;根據作者自己表示,最初想到的書名乃是《抒情哲學》,用以彰顯中華文化「抒情」特質,而與西方「講理」傳統相對照。本書出版於抗戰軍興的1937年,讓西方得以正視中國。

 

    寫作本書時林語堂四十二歲,人生剛好過半,貫穿全書的基本精神乃是道家思想,這與他的基督徒身分大異其趣,於是他在書中以一節篇幅〈我為什麼做異教徒〉寫道:「依道家的說法,這就是在『道』中生活著,而依西洋人士的說法,這就是根據自己的見解,以真誠對待自己和宇宙。……感到安閒自在的人就是生活在天堂裏。在我看來,做異教徒就是順自然。1959年林語堂六十四歲,又出版一部《信仰之旅》,英文原名《從異教徒到基督徒》,為其作序的周聯華牧師表示,這是指他「從基督徒到異教徒再成為基督徒」,並稱贊他像齊克果一樣,是位「存在的」基督徒。此刻他是如此看待道家和基督教:「莊子可正確地被稱為神秘主義者,……莊子智慧的美在於當他到達道的邊緣的時候,知道在什麼地方及什麼時候『停止及休息』。基督教神學的愚蠢在於不知道何時何地當止。

 

    因為林語堂出身基督教家庭,父親為牧師,而他年輕時也立志要當牧師,所以雖然一度成為異教徒,最終還是回到基督教。這段經歷其實正是他自稱的「靈性大旅行」,過程包括儒家、道家、佛家,以及西方的理性主義和唯物論,結果面臨虛無;他發現「這是我們已到達的虛無。……而我們知道大自然痛恨真空」,於是選擇回到「大光的威嚴」之中。這種存在抉擇若以美感體驗視之,會讓異教徒產生同情的瞭解,我就是用這種包容的態度來建構「大智教化」。回顧我的前半生,曾經沐浴在基督的慈愛和天主的光照中,也一度衷心親近佛祖,但是半百之後卻重拾中土文化,尋回自我啟蒙之初,伴隨存在主義而進入我生命的道家思想,終於發現「後現代儒道家」的靈性開顯,以及「知識分子生活家」的生命情調。在此衷心感謝前述八組賢人為我所捎來的大智大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