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0日 星期一

唐伯虎

 


 

    2016年秋天,我去蘇州訪友旅遊,意外發現一條「鈕家巷」;曾聽家人說,我們江西鈕家係由江浙一帶分出,沒想到這竟是一趟溯源尋根之旅。但我此行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按圖索驥去尋訪一處小小的心靈「桃花源」,那便是明代中期江南才子唐伯虎為自己所打造的「桃花塢」。地點所在沒多久就找著了,映入眼簾的先是一條「桃花塢大街」,在其中小巷內發現一處院落,已經過修繕,但並未開放參觀,僅由蘇州市文物局立牌告示。雖然不得其門而入,但在門外駐足觀望一番,拍幾張相片留念,也算不虛此行。就像之前兩年我去洛陽龍門,在醉吟先生的墓前灑上一罐小酒,向我尚友古人的精神導師致上一份敬意。唐伯虎也是我所欣賞的文人之一,其詩文中透顯出來那股虛無意識,令我備覺震撼。才子不曾點過秋香,卻對生命奧義做出了沉痛的提點。

 

    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裏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酒醒只來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貴者趣,酒盞花枝貧賤緣。若將富貴比貧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花酒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閒。別人笑我忒風騷,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這首〈桃花庵歌〉如今已刻作一塊石碑,懸掛於小巷入口處,人來人往,看盡世事無常。唐寅的虛無感慨尚不止於此,〈七十詞〉道是:「人年七十古稀,我年七十為奇。前十年幼小,後十年衰老;中間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裏過了。算來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盡多少奔波煩惱。」如此對人生無奈的白描,正是唐寅一生乖違的基調。他沒有蘇軾懂得逆來順受、苦中作樂,只好鬱鬱以終,享年五十有三。

    詩人畫家的一世連七十都未滿,五百年後的今天,他卻在華人心目中永垂不朽,何以致之?除了畫風直追唐宋外,詩文亦不落前人之後。當然他只是文人藝術家,不作哲理思索,但他能夠下筆就事論事,予人深層思考,也算有所啟示。再看一首〈一世歌〉:「人生七十古來少,前除幼年後除老;中間光景不多時,又有炎霜與煩惱。過了中秋月不明,過了清明花不好。花前月下且高歌,急須滿把金樽倒。世上錢多賺不盡,朝裏官多做不了;官大錢多心轉憂,落得自家頭白早。春夏秋冬撚指間,鐘送黃昏雞報曉。請君細看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芳草;草裏高低多少墳,一年一半無人掃。」這其實正是今日殯葬現象,無論入土晉塔,三十年後終成孤魂野鬼,何不力行環保葬。至於臨終呢?且看他的〈絕筆詩〉:「一日兼他兩日狂,已過三千六百場;他年新識如相問,只當漂流在異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