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0日 星期三

老病學 20




靈性面向:向 

    「向死而生」是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的創見,2015年被資訊界名人李開復借來用於出版他的抗癌著作《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他在後記中寫道:「癌症惠賜的死亡學分教會我懂得感激,『不再對每一天習以為常』……。與死亡擦肩而過,讓我明白那些習以為常的情誼,往往是生命的空氣和水,看似平常卻無比重要,我再也不會輕忽。」他罹癌時僅五十一歲,經歷一年半載的治療大致痊癒,從而更懂得感恩惜福積德,樂於將下半輩子親近人群而遠離世俗。如今他已年近耳順,從中年逐漸入老,相信「以病為師」會令他格外珍惜人生。作為人人稱羨的「人生勝利組」,李開復的身心歷程的確是老病學的優良教材。

    在我近年持續筆耕以宣揚大智教、人生教的過程中,共出版六部著作,它們皆可視為不斷地「接著講」,建構老病學便屬最新嘗試。本網誌多少有些夫子自道、現身說法的味道,因為老病在身正是最真實的處境,大可採用自己的生命敘事跟別人的智慧之見交相為用。作為老病學靈性面向的基本課題,以「向死而生」的本體論銜接上「由死觀生」的認識論以及「輕死重生」的價值論,適足以全方位呈現一套「生老病死應用哲學」,說與有緣人聽。面對生老病死的態度見仁見智,像我只想活到七十六歲;未料2018年電影「十年日本」竟預言十年後要推廣「七五終老計畫」,以自願安樂死來減輕政府負擔,構想值得深思。


2020年5月17日 星期日

老病學 19




靈性面向:孤 

    儒道二家思想皆歸現世主義,不談生前死後之種種;就生死學而言,最高境界即為「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但從老病學觀之,現代人在死前的老病纏身階段其實問題重重,必須懂得自行化解。美國社會學者克里南伯格在《單身社會》中提到:「人類最偉大的成就往往也帶來最艱鉅的挑戰……,長壽也不例外。……這意味著今時今日一對配偶或伴侶中常常會有一個會比另一個要長壽……,面臨孤獨一人的情形。……獨自面對老年也意味著需要學習不同的生活方式,在人生其他階段可能是簡單而平凡的事,……當老年而變得虛弱時,可能會變得難以應付。」困境當前如何自處?養兒防老絕非最佳選項。

    老病學主張孤獨不等於寂寞;寂寞是落單後的苦痛,孤獨卻可以創造獨處之樂,關鍵實繫於一念之間。入老生活首先要確認求人不如求己,配偶作為老伴總有先走後走;先走算是幸運,後走也不能懷憂喪志,善用社會資源或為解套途徑。像目前就有社區教育學會結合老人自助團體、學習團體、時間銀行、實踐社群等理念,去推動老人自助學習團體。以社區力量主動出擊關愛獨居老人固然是好,但選擇住進安養機構而非在家孤寂死也屬重大決定。當然住養老機構應量力而為,但總比一心想望子女照顧來得務實。無奈此一觀念及風氣在國內始終未開,有待老病學積極倡議,以期達到移風易俗的效果。


2020年5月13日 星期三

老病學 18




靈性面向:中 

    袁中郎是明代文學家「公安三袁」的代表,寫作風格標舉「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深為後世林語堂所推崇。其實中郎的寫作風格與生命情調緊密相連、彼此呼應,像他擔任江南富裕大縣的縣令,別人求之不得,他卻去之後快,理由就是不願「媚俗」。人是社會動物,隨俗成長無可厚非,但是過了中場就必須自我貞定,尋回個人本真,否則便會隨波逐流,不知所終。當代哲學家陳鼓應在《道家的人文精神》中說:「生命哲學的重大課題即以主體為思考的中心,儒家過分強調外在的禮儀規範,常常使得道德離開生命、離開主體。儒道對話的意義正在於把儒家『主體之非中心化』的趨向移回主體生命。」誠哉斯言。

    華人老病學不同於西方死亡學,屬於應用哲學而非社會科學;基於「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的理念,向中老年華人提供「儒道融通」的心理建設和精神武裝。對中年人而言,「中產中隱」是最理想的生活型態。「中隱」之道為白居易所創,有詩為證:「似出復似處,非忙亦非閒。不勞心與力,又免飢與寒。……人生處一世,其道難兩全。賤即苦凍餒,貴則多憂患。唯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窮通與豐約,正在四者間。」這是道家獨善其身思想的體現,必須年過半百再浮上檯面。畢竟人生下半場的最終目的乃是「讓人生的終點歸零」,而這正是一本推廣自然葬的日本書名,反映出對於「是非成敗轉頭空」的深切體認。


2020年5月10日 星期日

老病學 17




靈性面向:性 

    我嘗試用萬字論述初步建構老病學並非標新立異,而是對生死學與生命教育的擴充及深化。生死學由西方死亡學和中國生命學有機地組成,並自後者中開創出生死學的核心價值與競爭力。生命學的特性乃是「心性體認本位」,此亦為老病學所認同和提倡;在進入靈性面向之際,更益顯心性體認的重要。靈性即是精神性,屬於較高層與更深層的神識,而與心理活動不同。西方人一論及靈性很容易聯想到宗教信仰方面的事物,然而華人大多不信教,反倒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儒家是一套人生哲理與實踐,對穩定社會有所助益;但安頓人心就需要融入道家思想,方能進退及收放自如。「儒道融通」正是老病學性靈面向的理想境界。

    我自耳順之年持續發展大智教化論述以擴充深化生命教育,如今拈出老病學主要針對中老年人而發。大智教化的中心旨趣乃是儒道融通的人生信念,用以取代宗教信仰的位置,更可反諷地視之為擬似宗教的「大智教」或「人生教」。大智教化屬於成人生命教育,跨度為二十至八十歲,天命之年正在中場,生命情調理當由儒家向道家過渡。人過中場開始對老病有感,一生發展也由高原走下坡,不宜再學儒家的積極進取,而應改採道家的消極保守,用以「持盈保泰」。這是從加法人生向減法人生的轉捩,必須清楚自覺,否則容易自怨自艾。減法人生乃是性靈開顯的體現,性靈派作家袁中郎七度辭官正是最佳例證。


2020年5月6日 星期三

老病學 16




倫理面向:受 

    老病學一如生死學可視為華人應用哲學的應用,它發現中年人逐漸入老,慢病也就接踵而來,上醫院看診的機會隨之增加。如今區域型醫院以上大多設有醫學倫理委員會,以處理生物醫療科技所帶來道德上的困境,我就曾經擔任過三年外聘委員,跟醫師共同面對疑難雜症,甚至投票決定是否拔管以結束生命。如今醫療化既已成為社會趨勢,只能寄望醫療機構潔身自好,多以病患利益為重,進而造福社會人群。設置醫學倫理委員會雖屬政策執行,但醫療機構專業人員仍然需要擁有一定「道德思考與抉擇」的能力,以從事「生命與科技倫理」的適當判斷;而這正是過去高中生命教育所開授八種課程中的兩門。

    生命課如今雖已改弦更張,但社會對於醫學或生命倫理關注的需要卻與日俱增。大陸學者李明書在一篇〈生命倫理學與生命倫理管理機制的評估〉中便寫道:「醫療的新技術推陳出新,……若要對於新興議題進行探討與評估,則勢必要在有限的範圍內,有效地解決迫切的問題……。這種評估方式已不再是理論上的論證,而是審查醫療行為的程序、環節是否有違背常識道德或制度、法律的情形。」由此可見,傳統倫理學已不足以因應複雜多變的現實情況,只能轉而讓應用哲學中的應用倫理學一展所長。受病當然需要醫療,但醫師並不能也不應「扮演上帝」,臨床倫理決策還是需要醫病雙方共商大計以利雙贏。


2020年5月3日 星期日

老病學 15




倫理面向:合 

    傳統思想不止講「五倫」,還提出「八目」以次第落實人格發展;其以「修身」為本,向上開展「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大理想。但這是兩千五、六百年前孔子時代的產物,當時指的是諸侯國與周天下,可以藉週遊列國實現之,如今則完全不是同一回事。身處後現代多元社會,我主張在「齊家」之上另立「合群」一目,以示「關心社會、參與社群」的重要。社會即指群體,社會學傳入中國首先被翻譯成「群學」,其實恰到好處。老病學關注中老年生活,而中年和老年的分野往往就是退休;入老離退雖然可樂享年金及各種優待福利,但一方面卻也可能被社會逐漸邊緣化,讓身心受到雙重影響。

    《老,自在》對此有一針見血的描述:「綜觀今日社會的生活體系,……『老年』總是處於邊緣裡曖昧不明的生活領域。在『青春崇拜』的社會潮流下,許多老人只能模仿年輕人的生活樣態而存在,……猛然回頭瞥見自己一身落寞,只能慨嘆前塵不勝唏噓。」讀來不免悲哀,但是又何奈?然而「此念是煩惱,轉念即菩提」,一念之間或可改變許多事。老來通過自我貞定重新「合群」而非「離群」,也許得以延緩身心退化。合群可以重回職場,或參與社群,包括各種社團活動。管理學家杜拉克觀察作為第三部門的社會性組織時,發現志工團體是一大人力資源,其中又以中老年人居多。至於當上「高年級實習生」,更屬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