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8日 星期四

聖:神聖與世俗



我將生活分為真、善、美、聖四個部分加以討論,只是讓整個討論有所依據。其實生活的這些內在性質,乃是互相滲透、彼此融通為一體的。藉助名相概念對之分析,僅係便於呈現,而非本來如此。總之,我歡迎讀者朋友參閱本網誌,從而激發個人的生活智慧,用以改善本身的生活現狀。但形諸文字只是方便法門,而非不二法門,每個人其實應該嘗試去進行自己的生命書寫。在這方面,佛教帶給我某些啟示。有道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狗子也有佛性」,聞之頓覺「佛」的境界較為貼近人的生活。相形之下,基督宗教傳達「神」的旨意與啟示,包括祂是創造主,其餘為受造物;以及人立身行道、待人處事的目的,皆用以敬拜上主等。但是人不可以僭越為神,祂永遠是獨一無二、高高在上的,這無形間使「神」的境界遠離了人的生活。

基督宗教將世界判成兩橛,分成神聖與世俗,或者天國與人間;它不但構成教義的內容,也具體化為教團組織的性質。宗教團體作為教義的代言與代表,使其居於神人之間,很自然地就具有崇高的地位。在政教合一的歐洲中世紀,一國君王登基,要得到羅馬教廷的同意與祝福;其他生活細節,率皆不離教會,這也包括結婚與離婚。看西方宮廷電影,我最感興趣的人物即是英王亨利八世。此人粗魯不文,性好漁色;但武功顯赫,充滿霸氣。他一生先後擁有六位王后,其中四人被他送上斷頭臺;他跟第一任王后離異時,教廷不允,於是乾脆決裂,自立門戶,這便是現在的英國國教,在臺灣稱作「聖公會」。早年我就住在聖公會總部附近的巷子內,經常到教堂吃餅乾、喝牛奶;它是我接觸到的第一個西方教會組織,沒想到還有這麼一段背景故事。

    聖公會對中國歷史的變革,也曾有過潛移默化的影響。據說孫中山孩童時期初信洋教、上西學、剪辮子、取名「逸仙」等,都是受到聖公會辦的學校老師所指引,地點在夏威夷,當時他只有十一歲。事實上,基督教會對人類文明的正負面作用,比我們所想像的更為深遠。我曾讀到現代科學於西方世界的形成與發展,跟教會的支持與鼓勵淵源深厚。中世紀教會堅守神聖與世俗二分的誡命,認為科學家在人間鑽研宇宙真理,有助於世人瞭解上主創造萬物的奧秘與大德大能。換言之,科學研究有助於揭示神的旨意,但不能觸及神人關係與教會權威,否則會遭宗教審判。主張太陽而非地球作為宇宙中心的哥白尼,著作被查禁三百年,伽利略則被軟禁到老死,這些都是碰觸到宗教禁忌的下場!看來神聖與世俗的壁壘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其來有自、源遠流長的。


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美:情色與色情



告子有句名言:「食、色,性也」,經常被誤認為孔老夫子所說。告子介於孟荀之間,主張人性既善且惡、非善非惡,性由心生、心隨境轉;換言之,人性是浮動不止的。告子這番話成為許多好色之徒的藉口,其實他的意思很寬廣:喜歡吃好吃的食物,看好看的事物,這就是人的本來面目,沒有什麼善惡可言。好看的事物,當然包括一些私秘的個人興趣與癖好,情色與色情便屬其中。情色與色情的意思不盡相同,後者純然是感官上的刺激和直接且迅速的亢奮,前者卻以心理滿足和精神慰藉為主。記得曾讀過一篇文章談性感,謂脫得赤精大條只算是肉感而非性感;真正的性感乃是欲擒故縱、欲脫還休,在露與不露之間,讓觀看者的遐想盡情發揮。情色之美就在於為我們的想像力有所保留,若是什麼都讓人看得一清二楚,反倒不美了。

讀博士班時修「禮記」課,課程在「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教訓中劃下句點,同學們逛至桃園市區吃喝一頓;仗著幾分酒意,我提議去附近看色情片,四個謹守禮教的弟子一致附議。那家戲院是我服役時,行伍弟兄們的興之所在;退伍四年後,我以為還是在放映遮遮掩掩的插片。這回我錯了,偌大銀幕播出的竟是毫無遮掩的床第大戲。開始尚稱新鮮,久之便令人頭昏腦脹;結果五人沒待看完,全部潰敗撤退,但其後果卻是奇妙不已。其中一名年近三十的未婚韓國同學,從未見過如此震懾畫面,回去三天睡不著覺,頓悟該交女友結婚了;後來果真交上一個臺灣女孩,並完成終身大事。另一名已婚同學。則在不久後將太太從韓國接來同住,再也不想過小別勝新婚的日子。看來這番意外的性教育以震撼教育始,以愛的教育終,可謂修成正果,皆大歡喜。

另一樁奇事則出現相對面的效果。話說我太太在實踐家專服裝設計科進修,畢業前的重頭戲是服裝動態展,由同學們分組設計概念性的奇裝異服,然後上臺走秀,老師們則進行評比給分。那是實踐校慶當天最熱門的活動,足與銘傳校慶時的啦啦舞表演分庭抗禮。而兩校校慶剛好在同一天,歷來許多觀眾都是兩邊趕場,上午看服裝秀,下午看啦啦舞。那天我帶了一位當婦產科醫師的同學去看服裝秀,沒想到他竟看得相當入迷、十分神往,出來直呼「太美了!」「太刺激了!」我問他美在那裏、刺激在那裏?他說從未看見過這麼多裹著美麗衣裳的女人,在舞臺上婀娜搖擺、穿梭招展。我當下立即會過意來,原來此兄每日所見,皆為赤身女體和私處,不覺有何樂趣;反倒是穿著各色奇裝異服的妙齡女子,令他感覺性感與興奮。與上述看色情片過程相對照,便知情色與色情的天壤之別了。


2017年12月21日 星期四

美:生活美



當過兩所大學校長的已故傳播學者趙寧,年輕時喜歡寫雜文、畫漫畫、作打油詩;他有一篇散文題為〈人生何處不桃源〉,還曾經拿到各大學去演講。我覺得此題目甚具意境,令我深自嚮往去尋訪生命裏的桃花源,並且期望能夠流連於生活美之中。半百之後,我的人生與心境都起了很大的轉變;一則是開始服老,並且意識到應該珍惜今後的每一刻;另一則是日漸豁達,從學問的生命步入生命的學問、從我註六經走向六經註我。面對明年正式入老,我考慮實施一套「五年計畫」,對六十五至七十歲的生趣閒賞,做出全方位的自我安頓,一步一腳印,後面的事就暫時不去想了。以前曾聽說股市大亨黃任中生前為交代後事,每五年改寫一次遺囑,以便將財產分配給眾多紅粉知己;只是到他去世時早已負債累累,根本沒有什麼可分的了。

    生活美是說我們可以把生活經營得具有美感,也可以說是用一種審美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半百以前從未反思至此,如今則嘗試以後者為依歸。我自忖生命情調屬於追求「真」勝於「善」與「美」,所以選擇念哲學系而非文學系。其實哲學中也有詩情的一面,我卻走向邏輯的一面,研究起科學哲學來了。過去大抵就是在這方領域裏打轉,五十前後為了寫生死學與生命教育的教科書,用心去思考牟宗三先生所言「生命的學問」之奧義,頓然豁然開朗,從此奠定此後的為學與寫作基調:文以載道、我手寫我心。此處之「道」並非抽象掛空的理論,而是踏實生活的途徑。我的確是想過立言以不朽,但那只是希望內在精神得以高瞻遠矚,而非對外在名利的汲營追求,不然我早就去找機會到處演講、拼命寫流行文章了。

用審美眼光去看待生活周遭事物,使我對宗教與信仰有著深一層的體認與多方面的接納。我家在臺北士林夜市附近,平日最喜歡留連之處,就是老街內的媽祖廟「慈諴宮」。媽祖是中土沿岸的海神,馬祖和澳門皆以其為名。這位生於宋代、二十八歲便離開人間的天上聖母林默娘,被後世尊奉為母儀天下的偉大神明,這正是民俗信仰最富於人性、最有人情味的地方。民俗信仰重世俗而輕神聖,這是跟宗教信仰最大不同之處。有天我自香煙繚繞的廟宇中,隨手取得符籙兩張,攜至教室,希望貼上以鎮室驅邪,同學們竟為之譁然,似覺我對神聖物品之不敬。但我很早就對道教畫符甚感興趣,並將之視為藝術品蒐羅;無論它是否真能驅邪避魔,但貼在室內一角,總會帶給我某種神秘的美感,但願別人也能分享這份美感體驗。


2017年12月18日 星期一

美:自然美



何者為自然美?一位英國詩人說得好:「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自然界的和諧狀態,構成一幅幅美麗的圖案;即使令人驚恐的火山爆發,也有其雄渾壯闊之美。自然美值得我們欣賞,我們也可以嘗試在生活中,去啟動各式各樣的美感體驗。回憶起我大學時為了修生物輔系,自我要求把基礎科學課程全部學過一遍,就這麼念起普通物理學來了。高中讀文組,三年級的物理課聊備一格,連實驗室都沒踏進過一步,沒想到上了大學還有機會補課。不過物理課實在太像數學課,習題解不完;對我而言,實在沒太多吸引力。直到有一天做聲學實驗,助教叫我們用絨布去摩擦一根金屬管,管內布滿木屑粉;有趣的是,待摩擦出一定頻率後,木屑會受到振動而呈現整齊的波紋分布狀。大自然頭一次以其微妙的現象,讓我感受其中的和諧與韻律,絕非如今音響上面那種示波畫面所能比擬。

學生時代有一回搭火車,坐在貨車廂,因為天氣太熱,載送的鴨蛋提前孵化了。雞蛋鴨蛋不知吃過多少粒,這倒是頭一次看見蛋殼自動裂開,裏面迸出一團濕漉漉的醜小鴨來;可是不到五分鐘,它卻變身為一隻黃澄澄、毛絨絨的小天使,煞是美麗可愛!更美的是,圍繞著我的不只一隻,而是上百隻吱吱喳喳的小傢伙。那天我成為臨時老母鴨,與一群小可愛在車廂地板上廝混了一兩個小時,度過此生中最難忘的炎熱下午。其他我看見過打娘胎脫穎而出的動物,還有小貓與小狗,但是小孩的生產就無緣一見了。自然美至少包括數學美、物理美、化學美、動物美,當然也少不了人體美。而那令人聞之色變的SARS冠狀病毒,在電子顯微鏡的掃瞄下,也呈現出迷人的構造。我想自然美也像藝術美一樣,屬於某種和諧狀態的輝映。

我曾多次去大陸旅遊,中國地大物博,山川壯麗,人文薈萃,可觀之處甚多,不少被聯合國評定為「世界自然遺產」或「世界文化遺產」;後者係藝術美,前者便是自然美。有兩個景點令我印象難以磨滅,而且都是冒著生命危險換來的。其一是長白山天池,1993年暑假我前往吉林長春開會,會後吉林大學招待出遊,最遠去到朝鮮邊境的天池。那兒是死火山口,山坡由碎石組成,完全不見路,只有遊客踏出來的羊腸步道。我們冒著攝氏四、五度低溫和強風,手牽著手辛苦抵達池邊,眼睛為之一亮,心胸頓時開闊,果然不虛此行。其二是川北九寨溝,2003年夏末我在四川大學短期講學,學校安排外出旅遊。三名臺灣人湊在一車大陸遊客中,搭遊覽車上山,還沒出成都市便發生車禍。折騰了一整天,花了十四小時才抵達目的地,但我還是要說:鬼斧神工,確實瑰麗,令人嘆為觀止。


2017年12月16日 星期六

美:藝術美



我太太高職學美術設計,大專念服裝設計,現在搞飾品及珠寶設計,平日以寫字畫畫、逛街買衣飾,以及蒐羅古玩瓶罐等藝術品為樂。為了讓家裏的字畫和擺設更突出搶眼,她甚至在客廳和飯廳,安裝多盞投射亮光的杯燈,使人一進門就像進入畫廊那樣。好在她只是偶爾打開燈、泡壺茶、放著音樂,悠閒地欣賞把玩一番,否則成天亮起整排的燈,電費可就吃不消了。生活裏有幾分藝術氣質的確不錯,但我真的不是在這方面有氣質的人;甚至可以說,我整個人都沒有什麼起眼像樣的氣質,連衣服都穿不出體面,這正是太太對我的評價,也是她徹底放棄要改造我的外型的原因。結婚三十二年,老實說,我真的無法達到她在欣賞藝術美一般深厚的功力,但我已學會去欣賞她在欣賞藝術美的那份生活美,而我同時也在努力開創屬於自己的生活美,並且盡量融入一些藝術美的元素。
   
西方人探索的美主要即指藝術美,因此美學又稱藝術哲學。藝術作品依其形式可分為空間藝術、時間藝術和綜合藝術;空間藝術指不受時間之流影響的作品,包括雕塑、繪畫、建築三者;時間藝術的欣賞必須考量先後關聯,包括音樂、文學、舞蹈三者;而結合時空特性的藝術則有戲劇和電影,後者便經常被稱作「第八藝術」。對這八種藝術形式,我或多或少也都有所親近,其中一度對電影深深著迷;而實際參與過的,則是文學創作和戲劇表演。三十二歲結婚前,我連續寫了十三年的散文體日記,且經常寫詩;其後為了養家活口,便無以為繼,如今僅偶爾寫點哲理散文。而粉墨登場則是跟著同學瞎起鬨,上臺去跑跑龍套而已,但真的是一段段難忘的經驗。大學時參加學校的話劇社與京劇社,還曾經應社區之邀,在新莊大街上搭棚唱戲,真是好不熱鬧!


說起藝術欣賞,我曾經教過「文學賞析」與「中國美學」的課,但自己卻不怎麼在行。雖然我外出開車時,總是把收聽廣播節目設定在古典音樂電臺上,卻只能說是附庸風雅湊熱鬧,根本未登大雅之堂,談不上任何門道。唯一對之下過幾番工夫的藝術形式,只有電影一端。當初為了想寫影評,著實找了一些文獻來研究;雖然也試著寫過幾篇,並沒什麼水準可言。後來我進入《電視周刊》當影劇記者,一共寫了三年採訪稿,同時還參與電視臺綜藝與社教節目的製作,甚至還當過一季兒童節目的助理主持人;這時候,過去的演戲及寫稿經驗,就多少有些幫助。廣義地說,我這輩子的確涉足過一些藝術創作形式,但不曾開創出美感境界;至於欣賞方面,也顯得膚淺且乏善可陳。不過我的心靈深處,仍不時聽到美的呼喚,也許它就在最不經意的地方等待著我吧!

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

美:美與不美



我的碩士、博士論文都研究同一位當代英國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他有一句名言:「神學乃信仰不堅定的表現。」無獨有偶地,臺灣著名的藝術學者與藝術家蔣勳也說過:「美學謀殺了美。」這兩句話有著共通的想法,那便是有些情意方面的事情,是不能當作知識性活動去加以探索研究的,否則不是一無可取,就是會把對象破壞無遺。宗教裏的神是給人相信而非討論分析的對象,一旦用神學去證實神的存在,便斲喪了信仰的真義。同樣道理,美感體驗是一種渾然圓融的意境,用文字去捕捉記錄已經很困難,更何況把它當作理論分析的對象;一旦加以分析割裂,對象便蕩然無存,美感也消失無蹤。話雖如此,大學裏還是會把美學列在課表上。作為哲學工作者,我發現探索美也像其他討論價值判斷的課題一樣,必須分辨不同契入層次,如是方能有所為有所不為。

「萬物靜觀皆自得」,審美並不需要太多作為,使一心發用,順應自然即成;談美則屬另外一回事,得把理性分析那套工具搬出來,讓美仔細被檢驗。組成生活本質一部分的「美」,當然以生活美為主;生活美可以是把生活過得盡善盡美,也可以是讓生活中充滿著美感體驗,這又分別來自藝術美或自然美。美的生活常與愉悅聯結在一道,但光有愉悅並不一定帶來美感,更重要的條件則是和諧。和諧性正是美的基礎。看見美好和諧的事物,每個人都會打心底產生愉悅,從而願意去親近它;但是有些事物只能遠觀,走近看反而不美。聽人說「整體才有美」,體現出渾然一體的和諧。有好事者把世界上公認最美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眉毛、頭髮等,用電腦合成方式,拼貼出一個「最美」的臉龐,結果慘不忍睹,這便意味「美」實反映整體,而非來自局部。
   
    美有標準嗎?即使有,也不是很清楚,頂多表現為一種趨勢而已。以人的容顏姿儀為例,全球各地的選美活動舉辦不輟,愛美的女孩也趨之若鶩,媒體更曾經票選各種美麗的身影,大致可以看出一個美人的基本條件,而其他人也常以其為模仿對象。然而「情人眼裏出西施」的情況,仍舊反映出美感具有一定的主觀性,並非放諸四海皆準的。從另一方面看,「不美」的判斷同樣見仁見智,甚至具有文化差異;像西方的抽象藝術品,如果不具備相當的欣賞修養,恐怕只會被視為鬼畫符。今天我在這兒談「美與不美」,而非「美與醜」,是有其道理的。因為「不美」的包容面較大,能夠容納醜,也足以把目前不算美、但可能會發展為美的事物涵蓋進去;例如從「女大十八變」之類說法中,就不難看出審美的對象,其實是流動不羈的,而非停滯不前的。


2017年12月7日 星期四

善:止於至善



理想可以用完美當遠景、作願景,如此或能「取法乎上,得之其中」;但是理想主義者不能衝過頭,變成完美主義者,那樣反而害人害己。完美即屬萬事萬物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至善」;理想主義正應該「止於至善」,完美主義卻需要先放下完美,回歸理想。用成績做比方,理想主義是從考試及格處開始努力,循序漸進,更上層樓,止於至善;完美主義則認為零分與一百分之間沒有其他選擇餘地,天下有這種事嗎?在現實生活裏,這種人根本活不下去。我念高中時,有一名剛考上文化大學哲學系的早熟女作家,竟然選擇投海解脫。她最後一本著作首頁赫然出現九個大字:「人生不是完美便是零」,如此還有活下去的空間嗎?我也曾經迷惘而厭世過,但好在我有一種不甚完美的優柔寡斷毛病,對如何死得痛快猶豫不決,終於從那道夾縫中擠了出來,從此平平凡凡活到現在。
   
    「至善」只能想像不能實現,一旦實現將是惡夢一場。銘傳老校長包德明演講時照例以一句話作結尾,然後大家歡聲雷動而散會;她老人家的名言乃是:「祝大家要什麼就有什麼!」仔細想想,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過久了難免無聊。但是有天報載美國一名大學生發明一種懶人冰箱,坐在沙發上用遙控器一按,罐裝啤酒就會自動彈射出來,讓不想起身的人接個正著,看來想圖方便的人還真不少。不過要是真的任何事物都不缺,生活還有什麼值得奮鬥的?有人發現,退休的人若是生活沒有寄託,反而容易生病甚至早死;再想起早先瑞典的國民所得排名全球第二時,自殺率好像也是第二,這表示上述發現應該有幾分真確性。活得太好不算幸福,活得有理想、有奮鬥目標,並且有可能達成,那才是值得一過的生活。

生活的本質有一部分是「善」,而用「止於至善」作為自我期許無疑是對的,但這並未說明理想目標為何,我想理當因人而異。我建議朋友先確立在「獨善其身」與「兼善天下」之間,自己的人格特質與生命情調到底偏向那一方?二者都應當去努力實現,只是輕重緩急不同而已。像我取前者為目標,則採高標準盡力而為,行有餘力再考慮後者;而有些人拿後者為目標,就必須先達到前者的最低要求,然後全力投身於主目標。至於「獨善其身」及「兼善天下」的內容,正是「修身、齊家、合群、治國、入世」等一系生活開展階段,儒家還進一步把它標幟為「內聖」與「外王」的工夫。在我看來,儒家要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沉重的憂患意識容易讓人吃不消而退卻;這個時候就需要美的事物來滋潤心靈。


2017年12月4日 星期一

善:理想與完美



我的外表雖然大而化之,但內心著實拘謹;尤其難以與人四目相接,常會顧左右而言他。雖然心智活動在十五歲那年開始啟動,但整個生命也在此一時期陷入混亂與掙扎。別人三年順利考上大學,我則浮沉了五年;即使畢業於所謂「明星高中」之一的成功高中,仍然與大學之門無緣,必須到補習班去過水。我的慘綠年華時值196873年,大陸上正在鬧文革,臺灣則還處於存在主義思潮流行的尾端;但同一時期,民族主義運動、「保衛釣魚臺」運動、「堅決反對共匪混入聯合國」活動等,也已經在大學中和街頭上展開。放眼看天下,「布拉格之春」、巴黎學運、漫長的越戰、美國反戰示威與嬉皮運動,還有人類登陸月球等歷史事件陸續登場。那真是一個狂飆的年代,而我的生命卻在聯考的陰影下,一點一點地汲取外來的精神資源,以進行自我啟蒙。

    自我啟蒙需要有遠大的理想作標竿、為依歸,我在懵懵懂懂中只會擷取「存在先於本質」之類話頭,一心想做出偉大的「存在抉擇」。但那究竟是什麼呢?絕對不是聯考,於是我想到反攻大陸,以免共匪來「血洗臺灣」,成為亡魂炮灰;無奈反攻大陸不成,只好回頭反攻聯考。記得當年有位臺大畢業生,公開燒毀美國大學入學許可,誓與臺灣共存亡,令我為之振奮;此人如今已成著名媒體人,筆名南方朔。以民國紀元來算,我們這些「四年級生」,成長於五十、六十年代,很少沒有人不把幾分理想掛在口上、放在心中。但理想終究只是風中的指標,東搖西擺、變來變去,沒個準頭;而我後來也在茫茫人海、浩瀚書海中隨緣漂泊,直到三十五歲才算穩住人生的方向,開始落實作育英才的理想。一名高中念五年的末段生,二十年後竟當上大學副教授,連我自己都感到意外。
   
初登大學杏壇,我還把教育理想想像得很完美,希望在臺下芸芸眾「生」中,尋得我們那個年代的存在知音;無奈這些早已時過境遷,我的生涯才剛起步,就成為被遺忘的一群。在大學殿堂裏任教一晃三十餘載,外面流行什麼?頭一年蔣經國去世,十六天後我拿到博士學位,過半年進入銘傳任教。接下去年輕一代發動了「野百合」學運,兩個國會的老委員、老代表,在幾年內陸續全被轟下臺。國民黨一路走向在地化,卻因內部分裂,讓阿扁兩次漁翁得利,當上市長與總統,還有機會連任。如今民進黨二度執政,人民面對一齣又一齣「煽色腥」連續劇的上演,我則毫無所動,反而開始用心思索生活,重拾年輕時的存在理想。世界不可能完美,一旦事事完美,人生又有什麼好追求的?倒是理想應該保留,並且追求到底。我想自己仍屬一名無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