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書三十餘年,最有意思的一段時光,是生活於一所佛教學院裏,在一位深具道教性格的校長領導下,經常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卻能弦歌不絕、為學不輟,這大概是空前絕後了。在我任教於該校期間,附近一所寺院發生事端,新聞甚至登上國際媒體。事情是這樣子的:臺灣鄉間流行還願蓋廟,供奉神明以庇佑鄉土子孫,一旦廟產擴充後,就需要成立董事會加以管理。有一間鄉間廟宇香火鼎盛,但執事者覺得管理費事,便議決交給一批出家人代理。不料這群出家人精明能幹,竟將廟產過戶並改為寺院清修之地,引來地方人士反彈,卻無力回天。其後衝突漸起,鄉民殺豬宰羊要辦廟會,出家人卻將山門深鎖拒客,於是前者用大喇叭擾人清夢,後者則一心念佛與之抗爭,最後動員警力並由民代出面才化解糾紛,卻為當代佛道相爭記上一筆。
佛道二教在中國自古便彼此相爭,然後分分合合,至今仍不免存在著幾分張力。話說佛教自西漢時期傳入中國,至魏晉逐漸興盛,僧團組織受到皇室支持勢力龐大,南朝甚至有皇帝多次出家。這種政教親近的關係,不免引來其他信仰人士的疑懼。佛教由印度傳入,嚴密的僧團制度是其特色;為對抗外來勢力入侵,傳統鬼神信徒和數術方士,遂模仿佛教以成立教團來結合各方力量,道教由是興起。東漢魏晉以後的一千八百年,佛道二教相互消長,其中又以唐代最富戲劇性。我有回在成都郊外青城山遊覽,此山以道觀林立而聞名,但我在一間道觀前看見的碑文,則記載著此觀在唐代係由佛寺轉手而得。因為古代不管是寺院還是宮觀,都擁有大片田畝租借給百姓耕作,無論和尚或道士全部是大地主,佛道相爭的目的竟然是爭地產,其世俗性可見一斑。
佛教講究出世清修,如果像企業組織一樣經營寺院,便屬世俗化作法,在臺灣多稱作「人間佛教」。相形之下,道教從一開始就走世俗化路線,因此我把道教視為民俗信仰而非宗教信仰;何況人們到廟裏燒香拜神,只講究心誠則靈,未見皈依受戒的要求,因此善男信女的人數遠遠多過佛教徒。再說臺灣在地信仰多流於佛道雜糅,形式上已不易也無需區分,此尤以殯葬禮儀為甚。據內政部統計,臺灣人辦喪事以道教形式的六成最多,純佛教儀式佔三成,其他宗教一成。世俗性的道教也相當生活化,它追求長生不死,所以沒有死後生命的困擾;雖然人終不免一死,但是道教思想卻促進了人們對於養生之道的重視。至於鬼神信仰把各種具有特出事蹟的人抬舉為神明,納入廟中供凡夫俗子頂禮膜拜,也是頗具親和力的作法。難怪道教在華人世界盛行不衰,足以與外來的佛教分庭抗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