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一體五面向人學模式」去觀照人的生活,值得關注的重點有五,亦即人的生物機能、心理狀態、社會角色、倫理關係、以及靈性境界。靈性就是精神性,目前普通高中「生命教育類」選修課程的八科裏,有「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一科,講的就是如何從較低的心理狀態,發展到較高的精神境界。精神有超越與內在之分,宗教信仰提供超越境界的豐富內涵,人生信念則賦與內在境界的和諧感受;像儒家講的「與天地合其德」,便屬於不假外求的生命圓滿之境。儒家思想源自於孔子,在家鄉終生不得志的教書先生孔老夫子,後來竟成為影響世界千秋萬世的孔聖人。大陸為推廣漢語教學,在全球各地到處蓋「孔子學院」。這肯定是件好事,因為懂漢語的人多了,中華文化對外國的影響也會不斷增加。也許有一天,「聖誕節」在華人社會是指孔子誕辰,而非紀念耶穌誕生。
孔子的言行舉止在《論語》當中躍然紙上,我們可由此想像一位諄諄善誘、誨人不倦的至聖先師。但既然是聖人,生活恐不免講究。聽說老夫子吃飯時正襟危坐,連肉都得切的方正才舉箸,這使我懷疑孔子並非休妻,而是為妻所休;試想那個成天伺候先生的太太,受得了如此挑剔的老伴?這雖然是玩笑話,但我努力想尋訪一位平易近人的孔老師;能夠堅持有教無類理想的人,絕對不會高不可攀。2005年暑末,我到濟南山東大學短期講學,無論搭出租車、吃小館子、上郵局,人們都喊我老師;一開始我受寵若驚,後來才會過意來,原來山東是孔子家鄉,到此人人皆稱老師以示尊敬。儒家思想自漢武帝罷百家獨尊儒術後,受到歷代統治者的眷顧與厚愛,幾乎形同國教。事實上,民國初年還真的有人建議將儒教訂為國教,由此可見其對華人精神境界的深遠影響。
儒家奉行「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生活實踐,以及「三綱八目」之類崇高理想;其中「八條目」姑且不表,可以先談談儒者最看重的人倫關係。儒家將人際關係歸納為「五倫」,其中「君臣」與「父子」兩種關係至關緊要,因為這是維繫國與家的根本綱常,不容混淆亂套。然而到如今五倫也應當重新加以界定,例如將「君臣倫」轉化為上下關係,「父子倫」調整為親子關係,「夫婦倫」包容各種成家選擇,「兄弟倫」納入同學關係,至於「朋友倫」則擴充至各種好的緣會。生命智慧雖然用以安身立命,但更需要拿來處理人際往還。活在現今,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遺世獨立,必須學會如何與別人和睦相處。如果我們能夠把「五倫」的新詮釋,拿來反身而誠,活學活用,相信能夠維繫身心健康,進而提昇精神境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