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尊重基督宗教、伊斯蘭教、佛教,以及其他外來的宗教信仰,也肯定這些信仰對於人類靈性發展的貢獻;但是本著推動「華人生命教育」的理念,我所談論的生命智慧與精神境界,將偏重於對源出中土的思想之反思。基於個人氣質影響所做的判斷,我推崇以「道」為體的「儒道家」信念與「佛道教」信仰,這包括以「道體」為中心的儒道及佛道融通。外來的佛教且必須先行接受本土化洗禮,方能進一步談融匯貫通。「本土化」之說在臺灣甚囂塵上,但人們恐有誤用。本土化應以本土文化為宗,社會學者葉啟政指出,與「本土化」相對的乃是「外來化─西化─現代化─全球化」,此一「本土化」過去稱「中國化」,反映出以中華文化為底蘊。臺灣文化屬於漢民族為主的中華文化,充其量只能講「在地化」。近年「本土化」實有「去中國化」的用意,但那已是政治而非文化考量了。
我經常講,要「去中國化」首先必須將關公與媽祖兩大中土神明請送回去,而把廖添丁之類義人提高位階;不過如此一來,將會傷害到許多善男信女的感情。對於政治爭議,生活智慧的處理方式是「退一步海闊天空」,而非吶喊激烈口號以爭取選票。有人說兩件事不宜談,意見相同者不必多談,相左者則會叫個沒完,這兩件事便是政治與宗教。我一向對政治與宗教之事存而不論,但心中自有定見,在需要表白時,會明確表達立場。不過這並非我寫作之必需,因為人人都有信仰自由,而政治傾向最終還是歸於選票,二者皆多言無益。作為生命智慧的人生信念,我提倡反璞歸真、順應自然的道家思想;它的最大作用,是對死亡的看淡、看破、看開。儒家主張慎終追遠,結果設計出一大套繁文縟節,對殯葬改革相當不利;相對而言,追隨道家途徑,則推行環保自然葬便大有希望。
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可由其死亡態度看出大概。我近年積極推動殯葬生命教育,正是為了移風易俗、推陳出新,以澈底解決殯葬活動為人們生活所帶來的困擾。看洋人基督教喪禮簡單隆重,墓園不是大花園就像大公園,一點也沒有陰森的景象。人家能,我們為什麼不能?追求生活的簡化與淨化,應該暫時擱下儒家式的人文考量,而以道家式的自然關懷為依歸。科學家告訴我們,地球在四、五十億年以前,是一團由太陽逬出的大火球,將來總有一天又要返回太陽的懷抱;至於太陽會向銀河回歸,銀河則隨著整個宇宙進行生滅消長,如此一個循環大約八百億年。人類活八十歲已屬高壽,所以在宇宙的景深中,人文理當謙虛地向自然靠攏,共同開創和諧的生活,這也是我認同「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的理由。我寫了二十五篇短文以闡述人學觀,寄望朋友們把它們善用在實際的生活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