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基本分為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三大面向,所形成的分支學科則包括形上學、知識學、倫理學及美學。至於宇宙論又稱宇宙學,依亞里斯多德的分類,可歸於形而下的物理學,以別於形而上的後設物理學。西方哲學宇宙論的發展長期受到亞氏影響,他將宇宙分為月下世界的地球和月上世界的星體,月下事物的變化受四元素說與形質論支配,月上則訴諸第五元素及同心圓理論。至於亞氏不主張將數學用於解決物理問題,立場與其師柏拉圖不同。雖然後來出現「亞里斯多德—托勒密系統地球中心說」,可以進行數學演算,但總體而言,西方哲學宇宙論在古代和中世紀仍以定性為主調,量化的機械宇宙論已屬於近代觀點了。
西方宇宙論花了很長時間從定性走向定量、由目的轉為機械,但終究還是屬於天道探索,與人事無關。相形之下,東方尤其是中國的宇宙論始終保持「天人合一」的關注,便與西方大異其趣。勞思光寫《中國哲學史》將《詩經》中的「形上天」和《易經》裏的「宇宙秩序」,列為古代中國思想重要觀念,其特色即是「人格天」與「宇宙歷程及人生歷程相應」。「天人相應」思想在漢代董仲舒達於顛峰,他提倡罷百家獨尊儒術影響深遠。後來漢儒的神祕主義稍減,至宋儒又出現「理與事之分合問題」,即形上學跟宇宙論糾纏不清的問題。而勞思光也將董仲舒和柏拉圖,以及將朱熹和亞里斯多德分別作出對比,值得進一步考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