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3日 星期五

大智教 1-3 西方古代哲思:亞里斯多德

 


 

        後世多認為亞里斯多德思想傾向「實在論」,而與柏拉圖的觀念論大異其趣。但往深一層看,柏拉圖視觀念為實在,因此又被歸為「基進實在論」。亞氏不認同老師的「過激」論點,遂拈出「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之說。總而言之,老師的思想需要用慧根去參悟,學生的思想則立足於常識,但這並不表示其膚淺;尤其是他提出諸事萬物皆由「形式」與「質料」結合而成的「形質論」,便頗具巧思與深度。再往深處看,為形式添加質料的過程,乃是從「潛能」到「現實」。任何事物皆循此一過程而生,宇宙也不例外,而其所主張的則是同心球宇宙。此一理念所反映在人類所居住的「地球中心說」,影響世人觀點接近兩千年之久。

 

        亞里斯多德接受同時代天文學家歐多克斯的宇宙觀,認為宇宙係由多層同心球所構成,中心是地球,之外圍繞著多層天球。由於月球離地球最近,因此將宇宙分為月下區及月上區兩界。地球在月下區,萬物皆由「水、火、土、氣」四元素的生滅消長構成,月上區的天體則維持不變的循環,由第五元素「以太」組成。四元素說來自百年前的恩培多克勒,亞氏不同於柏拉圖用幾何圖形數學解釋元素的組合,而用「冷、熱、乾、濕、輕、重」等性質變化加以說明。他所主張的定性自然哲學影響深遠,同樣長達兩千年,才逐漸被定量觀點所取代。從定性轉變成定量,可視為宇宙觀「典範轉移,屬於對大自然的信念系統之「改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