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特色是基督宗教信仰的影響深入各方面,且居於主導地位。千載中世大致可分三期:教父護教的五百年、伊斯蘭教過渡的兩百年,以及士林哲學時期三百年。教父時期傳承了柏拉圖的理性精神,將之用於護教。其代表人物有奧斯丁、波奇武、卡西奧多魯斯,以及更早的老普林尼。奧斯丁是當時護教的核心人物,將希臘哲學與希伯來神學融匯貫通,為往後千年的「自然神學」奠定了基礎。至於波奇武和卡西奧多魯斯的貢獻則在知識分類,把「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列為「四科」;「文法、修辭、辯證」視為「三目」,並將老普林尼所蒐羅百科全書式的材料,作為世俗知識主要內容,用以在《聖經》指引下認識世界。
伊斯蘭教於七世紀誕生於今日阿拉伯半島,在拓展政治版圖之外,穆斯林也樂於吸收希臘及羅馬文化的精華,尤其是哲學思想,方式是通過翻譯引介。阿拉伯勢力崛起後,希臘作品便通過敘利亞文譯成阿拉伯文,幾乎所有希臘自然哲學、數學及醫學的著作都有阿拉伯文版本,為後世再轉譯為拉丁文傳至歐洲奠定了基礎。翻譯包括理解與詮釋,中世紀由教父哲學過渡至士林哲學的中介為阿拉伯思想。歐洲基督徒將亞里斯多德作品及其阿拉伯詮釋一齊翻譯為拉丁文,西方自然哲學遂得以為繼。伊斯蘭思想在自然哲學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乃是數學和醫學,數學在此包括算術、幾何、光學、天文學及占星學,當然還有「阿拉伯數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