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有差等乃人之常情,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凡是人多少都會有私心,要求完全公而忘私不免強人所難。新生命教育不希望像生命教育舊課綱之中所流露的曲高和寡,脫離現實,即使「談情說愛」也應該與時俱進。記得當初「性愛與婚姻倫理」一科,教人莫要有婚前性行為和墮胎,而跟高中生講這些規範性大道理可謂不知今夕是何夕,後來方知此乃出自天主教神父之手。宗教教誨對教內信眾宣揚無可厚非,納入教育政策推廣則有待商榷。墮胎固然有礙身心能免則免,但性愛關係在年輕人世界中幾乎已屬常態,教他們節育避孕之道才符合實際。新生死學紮根於荒謬虛無主義,立足於效益實用主義,秉持常識唯實主義著書立說,不尚空談。面對西方的關懷倫理與儒家的差等之愛,我認為不妨納入道家的反璞歸真,將關懷之情視為人性本真的自然流露,盡力而為,適可而止。
西方女性主義學者拈出關懷倫理道德之說,並非讓人以為這是必須善盡的義務責任,而是先讓人產生性別意識覺醒,再自我貞定本身的陰性特質與價值。畢竟女人懂得關心與照顧別人不足為奇,男人卻往往礙於刻板印象不願深情流露,難免錯失良機。說「大丈夫有淚不輕彈」是表示避免感情用事,並非為了面子或媚俗而壓抑真性情;分寸自己拿捏好,根本不成問題。前文曾提及美國教育學家吉利根的研究發現,在道德抉擇下小男生傾向公平正義,小女生反映關心照顧;但若將之視為本性如此便屬嚴重迷思,因為這極有可能是教出來的。就像諾貝爾科學獎得主女性極少,有人便認為女人不適合念科學,後來發現此乃認知偏差,倘若提供更適性揚才的科學教育環境,則女生也會表現傑出。新生死學在樹立兩大核心價值時,將性別意識納入,適可作為銜接理念與實踐的橋樑。
生命與關懷要得以彰顯,必須懂得盡情揮灑真性情,更宜把握「執中道而行,無過與不及」的原則行事,如此方得「不逾矩」。詩云「東山飄雨西山晴,道是無晴卻有晴」,人是有情眾生之一屬,一生就在七情六欲五蘊中承受生死流轉,卻可以在死後遺愛人間。多年前我教通識課「愛情學」,曾提出「六情論」與「水火相容論」,指出生命需要綻放「熱情」,不足時也要常保「溫情」,以避免走向「寡情」甚至流於「無情」;但也要防止熱過頭出現「激情」,更應擺脫「濫情」的可能。至於人間情愛必須水火相容才安全,這就等於在提倡差等之愛,亦即清楚分辨關愛對象的親疏等級,以策安全。因為熱情如火,一旦慾火上身便容易玉石俱焚,所以需要引水降溫;君子之交淡如水,但終究得不時保溫以免冷卻。水火相容要有容器隔離,發乎情止乎禮是也。溫情不等於溫情主義,必須明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