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9日 星期五

新生死學 32:差 等

 


 

愛有差等乃人之常情,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凡是人多少都會有私心,要求完全公而忘私不免強人所難。新生命教育不希望像生命教育舊課綱之中所流露的曲高和寡,脫離現實,即使「談情說愛」也應該與時俱進。記得當初「性愛與婚姻倫理」一科,教人莫要有婚前性行為和墮胎,而跟高中生講這些規範性大道理可謂不知今夕是何夕,後來方知此乃出自天主教神父之手。宗教教誨對教內信眾宣揚無可厚非,納入教育政策推廣則有待商榷。墮胎固然有礙身心能免則免,但性愛關係在年輕人世界中幾乎已屬常態,教他們節育避孕之道才符合實際。新生死學紮根於荒謬虛無主義,立足於效益實用主義,秉持常識唯實主義著書立說,不尚空談。面對西方的關懷倫理與儒家的差等之愛,我認為不妨納入道家的反璞歸真,將關懷之情視為人性本真的自然流露,盡力而為,適可而止。

 

西方女性主義學者拈出關懷倫理道德之說,並非讓人以為這是必須善盡的義務責任,而是先讓人產生性別意識覺醒,再自我貞定本身的陰性特質與價值。畢竟女人懂得關心與照顧別人不足為奇,男人卻往往礙於刻板印象不願深情流露,難免錯失良機。說「大丈夫有淚不輕彈」是表示避免感情用事,並非為了面子或媚俗而壓抑真性情;分寸自己拿捏好,根本不成問題。前文曾提及美國教育學家吉利根的研究發現,在道德抉擇下小男生傾向公平正義,小女生反映關心照顧;但若將之視為本性如此便屬嚴重迷思,因為這極有可能是教出來的。就像諾貝爾科學獎得主女性極少,有人便認為女人不適合念科學,後來發現此乃認知偏差,倘若提供更適性揚才的科學教育環境,則女生也會表現傑出。新生死學在樹立兩大核心價值時,將性別意識納入,適可作為銜接理念與實踐的橋樑。

 

生命與關懷要得以彰顯,必須懂得盡情揮灑真性情,更宜把握「執中道而行,無過與不及」的原則行事,如此方得「不逾矩」。詩云「東山飄雨西山晴,道是無晴卻有晴」,人是有情眾生之一屬,一生就在七情六欲五蘊中承受生死流轉,卻可以在死後遺愛人間。多年前我教通識課「愛情學」,曾提出「六情論」與「水火相容論」,指出生命需要綻放「熱情」,不足時也要常保「溫情」,以避免走向「寡情」甚至流於「無情」;但也要防止熱過頭出現「激情」,更應擺脫「濫情」的可能。至於人間情愛必須水火相容才安全,這就等於在提倡差等之愛,亦即清楚分辨關愛對象的親疏等級,以策安全。因為熱情如火,一旦慾火上身便容易玉石俱焚,所以需要引水降溫;君子之交淡如水,但終究得不時保溫以免冷卻。水火相容要有容器隔離,發乎情止乎禮是也。溫情不等於溫情主義,必須明辨。

 

2022年7月25日 星期一

新生死學 31:仁 愛

 


 

新生死學以生命與關懷為核心價值,前者對焦於生命學問尚屬中土觀點,後者來自於關懷倫理則歸西方論述,要將之本土化最好是銜接上傳統文化中為華人所習知的生活德行,例如孝道、仁愛等。關懷的本質就是愛,在西方或在東方,無論小愛或大愛,其中情意的本質都一樣。就人的「知情意行」而論,作為一種由「情感」和「意志」所觸發的愛之「行動」,在概念的「認知」上很難界定,比方說喜歡算不算愛?如果不摻雜情欲流動的因素,喜歡欣賞別人也算是愛;然而一旦扯上男女之情,二者當即明確分判。曾有美國心理學家製作了一份〈喜歡與愛量表〉,僅列十幾題,答以是或非,便足以判斷你對他或她究竟是喜歡還是愛。簡單的說,喜歡類似交朋友,你喜歡對方不會在意別人也欣賞他;愛則等於談戀愛,你愛對方絕對不樂意別人也愛上他。關鍵在於佔有欲的排他性。

 

愛情只涉及小我的關懷,較大層面的生死議題在傅偉勳筆下歸於「終極關懷」,生命教育亦作如是觀。此一觀點來自美國存在主義神學家田立克,他將了生脫死的希望寄託在宗教信仰的超越對象上,依西方文化不難理解。但是回到東方文化華人生活的脈絡中,我們的生死歸宿往往是內在而非超越的,像慎終追遠的倫理實踐,便體現出對家族和祖先的關懷與愛。其具象表徵乃是牌位,遠離家鄉什麼都可以割捨,祖先牌位卻無論如何都得帶著走,以示源遠流長及不忘本。這就是華人文化下的生死關懷之情愛,或者說仁愛,具有強烈倫常關係安頓的意義。《論語》記錄孔子言行,「仁」字出現次數極多,可見這是他心目中甚為重視的德行。「仁」字依字形可拆成「二人」,表示人際之間所流露的情感,反映一定人倫安頓旨趣。但人倫會出現「差等」之愛,跟「泛愛眾」理想有出入。

 

「差等」待下帖再論,現在只談「仁愛」的生死實踐之可能。西方關懷倫理若要運用在華人倫常脈絡中,儒家的仁愛觀可以作為適當銜接之處。尤其將「八目」視為人生發展階段,仁愛之情便足以通過其中由小愛發展為大愛。「八目」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第進程,我曾對此等傳統規範提出一套後現代詮釋。我主張將「格、致」及「誠、正」分別視為「道問學」和「尊德性」的「為學與做人」基本工夫,以落實「修身」的要求;而「修、齊、治、平」則分別代表對自己、家人、民族以及全人類的關愛,由小至大,雖有差等但無所偏廢。我同時認為從「齊家」安頓一下子跳到「治國」理想,不免高遠且難以落實,不妨在其間納入「合群」一項以示「關懷社區、社群及社會」。「群學」即社會學,正好用於推己及人。

 

2022年7月22日 星期五

新生死學 30:關 懷

 


 

在任何關懷活動中,「臨終關懷」應該是跟生死學最貼近也是最相關的。此一用語源自大陸,主要即指安寧療護,如今已發展成一門專業,至少要受過相關訓練方能涉入。「臨終關懷」之說後來被國內引入並放大使用,不強調療護專業,而彰顯關懷之情,甚至被寫入〈殯葬管理條例〉中。「關懷」成為一套受人重視的價值體系和生活實踐,無疑要感謝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的形成,以及被護理界接納為專業價值與核心競爭力。關懷之情可再細分為「關心」與「照顧」兩方面,理想的醫療照護當然是既關心又照顧,起碼也要落實為醫師關心及護師照顧,倘若二者皆不到位,就不算在執行專業了。不過像護理專業這樣辛勤工作,其關懷之情與其說是專業要求,不如視為人性彰顯。護理工作的緣起正是充滿母性的家人照應,不分種族民族自古皆然,可見關懷比正義的歷史更為悠久。

 

我所建構的新生死學追隨新生命教育的腳步奉行大智教義,主張儒道融通,以利廣大華人安身立命與了生脫死。用類比的觀點看,強調道德規範的儒家思想還是比較接近正義倫理,倒是嚮往反璞歸真的道家途徑容易貼近關懷倫理。再以前述道德教育在儒家是加法而在道家是減法的分判考量,人間社會不但要求「有為」,更需要「無為」。由於帝制時代的科舉取士歷經千餘年,有心此道的士子無不十年寒窗苦讀儒家經典,希望有朝一日金榜題名躋身官場,達到「內聖外王」的成功境界。這當然需要有一番作為,尤其是胸懷服一人、十人甚至百千人之務。但是以天下為己任的結果並不一定都會產生正面效果,由於好大喜功或人謀不臧等因素,導致天下大亂都有可能。像宋代變法弄得天怒人怨,最終不免動搖國本,反不若守成來得踏實。當時蘇東坡為舊黨一員,曾為文以「辨姦」,流傳千古。

 

國家治亂興衰,端看統治者是否能夠自覺有為有守,執中道而行,無過與不及。說到政府治理,正義倫理中的「效益論」常常會被提及。它最早被譯為「功利主義」,聞之十分功利,在儒家義利之辨下往往敬而遠之,這實在是非戰之罪。其實此一思想的原初目的,乃是希望為大多數人爭取最大福祉,以利經世濟民、永續發展。但是當效益論為資本主義收編服務後,爭取福祉的對象僅限於本國人民,因此可能造成以鄰為壑,損人卻不見得利己。最佳例證在現今尤其明顯,那便是工業大國為滿足就業及消費需求,往往過度生產而消耗浪費能源,結果導致環境污染,以及跨境的全球暖化。像美國為顧及經濟發展於不墜,而拒絕接受國際共識下碳排放量的限制,就是缺乏同體共生的全人類關懷之情。由於道家思想主張自然無為、為而不有,可以視為足以對治環境惡化的理念大加提倡。

 

2022年7月18日 星期一

新生死學 29:正 義

 


 

儒家的「加法」德育雖然為關懷倫理保留了對話空間,但若未融匯道家的「減法」德育,則它終究還是會被納入正義倫理陣營,而跟關懷倫理產生隔閡。這是因為儒家喜用禮樂教化及「三綱八目」等規範去匡正人心,讓百姓遵守一定的德目以待人處事,這與西方的「德性論」倫理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德性」顧名思義即是在人身上所發現的一系列善良本性,例如正直、誠實等,被哲學家提煉出來後便形成道德規範加以遵循而為「德行」,其現代版乃是「品格」或「品德」。有意思的是,各式各樣的德性或德行、品格或品德,總是似有若無地反映出男性的陽剛觀點與立場,同時無形中排除了陰柔的女性特質,也因此古典的「德性論」會隨近代的「義務論」和「效益論」一併歸類為「正義倫理」,以示其中的陽剛特徵。將男性價值普遍化讓人人遵守的情況,至二十世紀才面臨挑戰。

 

跟傳統「正義倫理」不同調的後現代「關懷倫理」,主要出自女性主義學者之手,自上世紀八零年代應運而生。女性主義雖然有自由與基進兩極派別,但其於人類文明史上的最大貢獻,便是促成世人的性別意識覺醒,以及積極消弭性別歧視。從常識角度看,人類社會的組成分子不是男性便是女性,且大多通過婚配結合而傳宗接代,在現代化的今天理當不應存在男尊女卑的歧視。但事實俱在,且不在少數;問題一方面出在經濟自主能力的差距,另一方面則來自根深柢固的刻板印象。反觀其他物種,當然也有雄性支配雌性的情況,但仍有反向分工,不一而足。換言之,性別歧視並非註定,而是可以通過人性自覺加以改善的。自覺的內容包括理性與感性二端,理性可秉持公平正義原則對待每一個體,感性則可強調兩性各自擁有好的特質,例如女性流露的關懷之情,足以發揚光大。

 

陰柔的關懷倫理並非跟陽剛的正義倫理勢不兩立,相反地是希望彼此能夠相輔相成、相互輝映。像醫療資源分配當然得充分落實公平正義,然而一旦面對臨床決策,就必須盡量考慮個別差異下的關懷之情。記得我在當安寧志工時曾聞及,末期病人住滿十五天必須轉院,否則就失去健保給付必須自費,果真如此就太強人所難了。雖然我見到超過兩週的病患並不多,頂多三五天到一週便大去,因此沒有病床不足的問題。但是想起過去曾讀過一書《情深到來生》,介紹美國的安寧照護,人家可以一住半年,然後從容告別人間。相形之下,號稱亞洲第一的臺灣安寧志業,卻因為健保資源分配的公平正義考量,讓臨終病人難以好死善終,不免令人遺憾。不過再想到各大醫院急診室都人滿為患,有些病人竟在走廊長住,就不得不認為這已是普遍現象了。

 

2022年7月14日 星期四

新生死學 28:規 範

 


 

倫理道德一旦發展成規範,人們就必須照著辦,否則會被千夫所指,甚至觸法;像是虐待動物、攀折花木,以及缺乏公德心。道德規範可進一步通過立法以訂立罰則,在一般情況下,許多公共事務及機構大多訂有守則、原則、辦法、規定等,以示要求和約束。但是仔細考察,大大小小的各式規範並非放諸四海皆準,而是依恃各地區民族文化活動發展;例如日本人吃拉麵要大聲吸吮以示夠味,在西方人看來則為不禮貌之舉。何謂「文化」?在西方這是概括「一個民族生活方式的全部」,於中土則體現「人文化成」的影響,後者即是通過儒家禮樂教化所安頓的人倫關係。中華文化因為在儒家思想的內化下,早已形成一套獨到的生活型態,與中土以外各民族和國家不盡相同。比方西方人依原則行事而「異中求同」,華人則依「五倫」看情況而定以「同中存異」。

 

認真想來,儒家「五倫」其實並非完全看情況而定,只不過必須先確認是屬於何等倫常,然後再依規範行事,例如「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即屬之。說它是「同中存異」係指同一人得依關係對象維繫倫常,此與西方「異中求同」要求不同的人皆採相同原則行事,的確有所不同,也因此教育學者方志華要將儒家倫常跟關懷倫理作出對比以示共通之處。她發現二者至少有六點不謀而合:「皆以情意作為道德的基礎、皆重視人際的關係脈絡、皆是通過涉身關係以貞定道德人格發展、皆重視發自內在的主觀情意力量、皆重視學習的自由與悅樂、皆在培養道德成熟的性情中人」。凡此種種,至少讓我們看見傳統儒家思想多少能與後現代關懷倫理相互呼應;而我更覺得是為「五倫」注入新材料以及新動力的時機,那便是納入後現代意義下的道家思想。

 

倫理道德規範長久以來都是通過教育管道以落實,東西方皆然。德育在強調「五育並重」的我國雖居五育之首,實際執行起來仍力有所不逮;尤其教導些儒家式的道德規範效果不彰,久之遂為生命教育所取代。考其原因,或許跟教育方法不到位有關。大陸學者譚維智對此提出另類見解,他於2011年出版《莊子道德教育減法思想研究》,發現「莊子對道德、道德教育的認識與傳統儒家思想截然不同(目前學校道德教育方法是受儒家思想傳統的影響)」,而「莊子思想的價值在於他的批判精神和否定性思維」,於是他主張「應該是『做減法』,而不是『做加法』,通過減損的方法去除對外物的欲望以及儒家的道德知識、倫理規範對人的影響,放棄對道德功利目的的追求,忘卻日常生活中積累的各種是非善惡的記憶,清除文明對於人的心靈的污染,復現人的素樸本性。」的確振聾啟聵。

 

2022年7月11日 星期一

新生死學 27:倫 理

 


 

2020年出版《新生死學》是對已經擁有二十七年歷史的既有生死學之回顧與前瞻,下筆之前反思再三,究竟要寫成教科書還是隨筆,終究還是隨緣流轉寫成後者,以利大智教化。我於2013年提早離退,然後幫一度服務過的南華大學校長龔鵬程去四川成都主持都江堰國學院,又稱岷江書院。那是一所仿效傳統書院而設計的民間教學場所,座落於當地孔廟內,每天在暮鼓晨鐘的氛圍下吃香喝辣,倒也樂在其中。但是民間辦學在大陸必須自力更生,到頭來終於不了了之;不過有此閱歷,令我興起創辦網路虛擬書院的念頭。「大智教化院」在次年應運而生,持續貼文至今已多達數百篇,不下五十萬言,幾乎將我的相關作品全部轉成電子書,無形中擴大了閱讀市場。本書隨興而寫,如今部分以網誌形式呈現。新生死學分知行二端,以生命和關懷為核心價值,本帖即為關懷知行的起手式。

 

我對關懷的正視與重視,來自從事護理哲學研究時,所接觸到的女性主義觀點與立場;其中一派「立場論」堅持女男有別,必須清楚分判,不能混為一談。女性學者發現,此一分別在個體的想法及作法上都有可能出現重大差異,而且從小開始。其中最有名的研究來自哈佛大學教育學者吉利根,他發覺老師郭德堡的兒童道德發展理論有問題,乃通過另類研究提出極具深刻洞察力的結論。簡單地說,郭德堡把兒童當作均質的年齡層,其道德判斷可根據正義倫理觀加以分階段描述。吉利根的創意在於將兒童依性別區分,發現小男生和小女生在作實際選擇時,竟出現巧妙的差異。例如十粒蘋果五人分,男孩傾向依公平原則一人兩粒,女孩則想先瞭解為什麼再決定如何分;倘若有人需要補充養分,多分幾粒亦無妨。此即倫理學中著名的「原則主義」與「脈絡主義」之爭。

 

倫理道德是各民族依其文化所發展出來的日常生活規範,久之便形成各種德行或戒律,例如華人的「四維」、「八德」或西方的「十誡」。既屬規範自當依原則行事,從而發展出原則主義;像生命倫理學及生死學所要求的四大原則:「自主、無傷、增益、公平」,早已寫入衛生保健和醫療照護專業教科書中。有原則可循固然是好,但應避免僵化,同時為見機行事保留一定空間,後者即考慮事情發生的脈絡性。看重原則與考慮脈絡反映出不同類型的倫理學假定,前者稱「正義倫理」,後者為「關懷倫理」;二者其實各有千秋,理當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例如在衛生保健制度的政策制定上,宏觀的資源配置當然應該遵循分配正義原則,但是到了微觀的臨床情境中,因時因地制宜,以及少講理多抒情的作法,或許才是對病患的最佳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