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6日 星期一

蘇東坡

 


 

    如果說蘇東坡是所有中國人的老朋友,應該不為過;除了茹素者和穆斯林外,大概人人都嘗過「東坡肉」;而電影「赤壁」至今仍不時會在電視中播出。他是天生的詩人,文字信手拈來組成詩詞,讓後生朗朗上口,更足以感同身受。而其父親與弟弟也不遑多讓,一家三口列名「唐宋八大家」,實屬空前絕後。但即使是如此立言以不朽的偉大詩人,其一生遭遇卻只能以「坎坷」來形容。身處北宋黨爭時代,新舊黨彼此相煎,只要風向一轉,無論何黨都有人要遭殃。蘇軾像樂天一樣多次遭貶,而其流放期間的際遇,又頗似陶潛般困頓,於是令他對二人產生高度認同。尤其是對陶淵明,在其留存的兩千七百多首詩文中,竟有一百多首「和陶詩」,足見他對前賢的敬重。至於他對白居易的「互文」,主要包括流放期間的「人生如寄」,以及老夫少妻的「紅顏知己」。

 

    東坡的愛妾朝雲的確稱得上是他的紅顏知己,因為小女子一針見血地指出大男人的性格特質:「一肚皮不合時宜」。率真性情加上才氣縱橫,使得他在官場上不斷跌跤;但也因為如此,一旦身處逆境,不朽佳作便會源源流出。事實上,就連「東坡」這個自號,也是在謫貶黃州時苦中作樂之所得。他稱自己「我似樂天君記取,華顛賞遍洛陽春」,以及「我甚似樂天,但無素與蠻」,都是尚友古人的真心寫照。至於「和陶」則更為積極,包括〈和陶桃花源〉及〈和陶歸去來兮辭〉;在後者中他從「知命」走向「安命」,寫下「吾生有命歸有時,我初無行亦無留。駕言隨子聽所之,豈以師南華而廢從安期」之句,既追隨陶潛更上效莊周,可見道家思想在其心目中的地位。這種思想上的影響,在他臨終之際表露無遺,由是拒絕佛教上西天迎來生的妄念,這正是「由死觀生」的大智大慧。

 

七年前我曾在〈大智教化的理念與實踐〉一文中寫道:「歷史上三蘇的『蜀學』與二程的『洛學』處於同一時期,卻對於心性問題的關注大有出入;前者以人情為本,反對理學家的性善情惡觀。平心而論,哲學家不妨多從文學上去品味蘇東坡說了些什麼。」尤有甚者,「他最具戲劇性的揮灑,則見於臨終前的一刻。當法師為他接引西方,他表示『西方不無,但箇裏著力不得』。友人接稱『固先生平時履踐至此,更須著力』,最後遺言竟是『著力即差』,真正空谷足音!」林語堂著有《蘇東坡傳》,對這段臨終對話的詮釋是:「這是他的道教道理。解脫之道在於自然,在不知善而善。」道家將自然之道體現於人的本心本性,形成合乎人情的處世態度;東坡面對死亡時的真情流露,不但可上溯至樂天、陶潛及莊周,連七賢也足以充分呼應,其後的唐寅、三袁更係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