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7日 星期日

大智教 10-2 美育化宗教:消 融


 

        「美育化宗教」的發展是從「美育化」既有宗教,到以美育「消融」其宗教性,進而「度化」出新的擬似宗教之非宗教,亦即大智教。主張儒道融通的天然哲大智教跟任何宗教一樣,希望自度度人安身立命了生脫死;安身之道可以隨緣流轉,了生之事只能貞定現世。既然各宗教皆具備生死許諾,便凸顯出大智教的殊異性,傅偉勳說:「儒道二家的生死觀,基本上硬心腸的哲理性強過於軟心腸的宗教性,這當然不等於說,它們不具有宗教性。不過它們的宗教性本質上是高度精神性,而不是彼岸性或超越的宗教性。」大智教乃作用於消融各宗教的宗教性而發,消融之後的各宗教,仍具有鏡花水月美學效果,足以令人駐足神往。

 

        消融不是消滅而是融化,把看似被標幟為真理的理念,解消為空靈之美。從人生看宇宙,現世主義是唯一的「道路、真理、生命」,此外無他。用隱喻的說法:「靈魂沒有不滅,精神卻可不朽」;不朽的是情意我而非形軀我。勞思光解釋道:「一經破執,則自我不以形軀為自身,即能安其偶然之生,任其必然之死。所謂『安時而處順』,即此義也。」此中「偶然」即是佛家講的「無自性」而隨緣流轉。但既然活著還是可以也應該有所作為,面對死生大事,到了「必然」時刻,選擇自然死或安樂死而非加工活,以及將身後事落實為縱浪大化的自然葬,都足以彰顯出「破執」的修養工夫。大智教所秉持的現世主義,即以此為歸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