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5日 星期六

大智教 2-2 中世紀:神學與哲學

 


 

        中世千載重拾古希臘哲學精華,由士林哲學發揚光大,其中以多瑪斯阿奎納貢獻最大。多瑪斯把亞里斯多德學說加以修正,並銜接上基督宗教神學與哲學。亞氏的自然哲學包括物理學、天文學、運動學等問題,以及對於物質形成和宇宙結構的探究,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宗教教義,遂有必要重新打造一套神學的自然哲學。多瑪斯採用其著名「五路論證」之部分來解決神學與哲學的衝突,方式則為類比法。士林哲學認為在信仰指導下研究自然,有助於消除各種謬誤。由於天主所創造的作品彰顯出祂的智慧和力量,因此通過自然哲學研究受造物,將會強化人類對天主的愛。一旦深入認識受造物,天主在人們的心目中將更臻於美善。

 

        不過哲學畢竟不同於神學具有權威性,跟多瑪斯同一時期的羅哲培根,就提出許多不一樣的見解。羅哲指出拉丁文《聖經》和亞里斯多德著作有不少錯誤,神學家既不懂自然哲學又固執於傳統,他認為研究自然哲學唯一方法只有觀察與實驗。當時多瑪斯將哲學置於神學之下為之服務,但是此一努力或有不如人意之處且可能有誤,後世遂嘗試將二者分離,最著名就是奧坎的威廉所提出「奧坎剃刀」。他反對為「殊相」的個別事物之認識去添增「共相」的普遍概念,代表「唯名論」思想以反對「實在論」。唯名論影響天主教會五百年,直到十九世紀教廷才以諭令規定多瑪斯的士林哲學為官方思想,神學跟哲學的互動再度被肯定。

 

2023年11月18日 星期六

大智教 2-1 中世紀:基督宗教與伊斯蘭教

 


 

        中世紀的特色是基督宗教信仰的影響深入各方面,且居於主導地位。千載中世大致可分三期:教父護教的五百年、伊斯蘭教過渡的兩百年,以及士林哲學時期三百年。教父時期傳承了柏拉圖的理性精神,將之用於護教。其代表人物有奧斯丁、波奇武、卡西奧多魯斯,以及更早的老普林尼。奧斯丁是當時護教的核心人物,將希臘哲學與希伯來神學融匯貫通,為往後千年的「自然神學」奠定了基礎。至於波奇武和卡西奧多魯斯的貢獻則在知識分類,把「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列為「四科」;「文法、修辭、辯證」視為「三目」,並將老普林尼所蒐羅百科全書式的材料,作為世俗知識主要內容,用以在《聖經》指引下認識世界。

 

        伊斯蘭教於七世紀誕生於今日阿拉伯半島,在拓展政治版圖之外,穆斯林也樂於吸收希臘及羅馬文化的精華,尤其是哲學思想,方式是通過翻譯引介。阿拉伯勢力崛起後,希臘作品便通過敘利亞文譯成阿拉伯文,幾乎所有希臘自然哲學、數學及醫學的著作都有阿拉伯文版本,為後世再轉譯為拉丁文傳至歐洲奠定了基礎。翻譯包括理解與詮釋,中世紀由教父哲學過渡至士林哲學的中介為阿拉伯思想。歐洲基督徒將亞里斯多德作品及其阿拉伯詮釋一齊翻譯為拉丁文,西方自然哲學遂得以為繼。伊斯蘭思想在自然哲學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乃是數學和醫學,數學在此包括算術、幾何、光學、天文學及占星學,當然還有「阿拉伯數字」。

 

2023年11月11日 星期六

大智教 1-4 西方古代哲思:後 期

 


 

        古代哲學在蘇、柏、亞師徒「三傑」傳承達到高峰時期,其後則進入「希臘化」時期,這指對於希臘文化的接續。此期重要的自然哲學家仍集中在雅典,斯多亞學派的「芝諾學校」和伊壁鳩魯的「花園學校」都在柏拉圖「學院」附近。當時還有另一批懷疑主義者,首先提出「存而不論」的思維方法,至二十世紀被現象學家胡塞爾發揚光大。伊壁鳩魯自然哲學承繼且深化了德謨克利圖原子論,認為宇宙是「機械」的;而斯多亞學派則創生「有機」的宇宙模型,其特徵為連續性和主動性。由於機械跟有機自然哲學宇宙觀莫衷一是,且更早的希臘思想風貌亦呈現多樣,使得懷疑主義者有理由退一步想,嘗試將各種爭議存而不論。

 

        亞歷山大大帝的帝國隨著他的早逝而式微,繼起的羅馬帝國將羅馬城打造成跟雅典城與亞歷山大城平起平坐的政治及文化中心。羅馬時期最重要的自然哲學家就是托勒密,在自然哲學宇宙觀方面,「亞里斯多德托勒密系統」的「地球中心說」成為主流思想長達一千四百年,直到「哥白尼革命」為止。亞氏雖然建立了地球中心同心圓宇宙觀,但並不能證明天體運行所涉及的計算和預測,這需要通過數學來達成。希臘幾何學家歐幾里德將畢達格拉斯的數學證明作出進階發展,讓後來的阿基米德加以應用,這些都為托勒密的數學天文學貢獻作出準備。其貢獻主要是整合柏拉圖的「定量」與亞里斯多德的「定性」兩大思維途徑。

 

2023年11月3日 星期五

大智教 1-3 西方古代哲思:亞里斯多德

 


 

        後世多認為亞里斯多德思想傾向「實在論」,而與柏拉圖的觀念論大異其趣。但往深一層看,柏拉圖視觀念為實在,因此又被歸為「基進實在論」。亞氏不認同老師的「過激」論點,遂拈出「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之說。總而言之,老師的思想需要用慧根去參悟,學生的思想則立足於常識,但這並不表示其膚淺;尤其是他提出諸事萬物皆由「形式」與「質料」結合而成的「形質論」,便頗具巧思與深度。再往深處看,為形式添加質料的過程,乃是從「潛能」到「現實」。任何事物皆循此一過程而生,宇宙也不例外,而其所主張的則是同心球宇宙。此一理念所反映在人類所居住的「地球中心說」,影響世人觀點接近兩千年之久。

 

        亞里斯多德接受同時代天文學家歐多克斯的宇宙觀,認為宇宙係由多層同心球所構成,中心是地球,之外圍繞著多層天球。由於月球離地球最近,因此將宇宙分為月下區及月上區兩界。地球在月下區,萬物皆由「水、火、土、氣」四元素的生滅消長構成,月上區的天體則維持不變的循環,由第五元素「以太」組成。四元素說來自百年前的恩培多克勒,亞氏不同於柏拉圖用幾何圖形數學解釋元素的組合,而用「冷、熱、乾、濕、輕、重」等性質變化加以說明。他所主張的定性自然哲學影響深遠,同樣長達兩千年,才逐漸被定量觀點所取代。從定性轉變成定量,可視為宇宙觀「典範轉移,屬於對大自然的信念系統之「改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