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4日 星期一

新生死學 44:成 美

 


 

死亡幾乎完全是自家的事,頂多讓配偶及子女出力料理後事,而那些樂於或不情願參加喪禮的人均可有可無,無關痛癢。此乃新生死學的基調,亦即在「存本真」、「積吾善」的自我貞定中,走向海闊天空、自由自在的「成己美」。近年我宣稱創立了反諷式擬似宗教的「大智教」或「人生教」,有人問以信徒需何種條件,我的答案很簡單,認同現世主義並力行環保自然葬的人便歡迎入教。講授生死學四分之一世紀,我始終相信人死觀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人生觀;面對連自己的臭皮囊都難以放下捨得的人,只能說「夏蟲不可以語冰」、「道不同不相為謀」。我的繼父指定捐贈大體,母親遺言燒灰撒海,我都從善如流,自己也樂於效法。我們夫妻奉行無後主義,對後事更追隨奇美集團老闆許文龍的「五不」:「不治喪、不豎靈、不設牌、不立碑、不占地」,大智教「由死觀生」便始於此。

 

新生死學不是違反傳統、離經叛道,而是與時俱進、改革創新。我是臺灣殯葬改革的重要推手之一,數十年在喪事行禮如儀的繁文縟節中,發現另類的美感體驗之可能,包括生前送行會和死後紀念會,這些都可以取代喪禮。不舉行喪禮但仍有喪事要辦,聯合奠祭正是最佳選項。簡潔便是美,生趣閒賞中的「成己美」在落實「輕死重生」的原則下走向「由死觀生」,一旦後事料理安排得宜,則老後生活即無後顧之憂,可以含笑以終了。不過這只是交代後事一切從簡,然而在現今醫藥發達的詭局中,臨終階段卻可能陷入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苟延殘喘慘狀,亟待有所突破改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以及〈病人自主權利法〉固然是良法美意,但安樂死立法同樣有必要且刻不容緩。如今世上有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已經立法,先進如包容同志成家的臺灣,理當起而效法之。

 

好死善終的自我安頓既體現「存本真」的靈性要求,更落實「積吾善」與「成己美」的自主理想。在最終極的情況下,「理性自殺」亦可列入考慮。看電視上記者傅達仁遠赴瑞士尋求安樂死,在接過別人遞上的毒藥一飲而盡倒身而亡。如果僅止於此,那為何不自己在家中仰藥自盡,而要花大錢遠赴重洋?電影「非誠勿擾2」給出另外一種唯美的選擇:富商罹病臨終前,在生前送行會上跟親友話別,然後買舟投海自沉,遺體火化成灰植入花盆與女兒相伴,如此安排豈不美妙?「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死期既至不必苟活,自我了斷也是一計,安樂死的真諦便在於此。一旦前事後事都得以妥善安排,則老後大可痛快活好活滿,到頭來不知所終不亦快哉。沒有子女便無所牽掛,老夫老妻中,後走的人大可「盡散」而非「散盡」家財,留一部分買生前契約托人料理後事,如是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