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7日 星期一

新生死學 43:積 善

 


 

「存本真、積吾善、成己美」可視為我在建構新生死學之中所提倡的「新生趣三部曲」,它們大多在人生下半場逐漸發揚光大,但是可以早日接受啟蒙,放在心上,等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發酵。像我面對二十上下的大學生講授生死學,至今長達四分之一世紀,最初聽課的人已步入中年,不知當時隻字片語是否仍足以啟迪人心。尤其我自始便規定寫遺書當作業,希望同學留存底本,在日後的人生道路上不時拿出來省視修訂。想像一名年輕人首度交代後事的心情起伏,雖屬虛擬寫作仍不免震撼心靈;待年長再拿出來反復斟酌,不知又是何等情境。中年時期修訂遺書肯定更會有感而發,因為情況逐漸從事不關己步向生死攸關,這個年紀開始要面對父母長輩陸續辭世的現實。與其亡羊補牢,不如未雨綢繆,用旁敲側擊的方式嘗試讓父母立下遺囑,可謂功德一件。

 

依常識看,「善」所指即是「好」,以與「惡」之「壞」相對,它在西方構成倫理學甚至宗教信仰的核心價值。宗教勸人為善避惡,由於諸事萬物皆由上主所創,於是世間存在著惡便構成吊詭矛盾。神學對此的解釋很獨特,為顧全「神性」於不墜,遂將「惡」解釋成「善的不足」;是善行不夠,而非有著與善相對的獨立之惡,如此可謂用心良苦。至於倫理學同樣要求世人行善避惡,並以此規範人際關係,個體待人處事皆要依善行事。總之,善心和德性為上主加諸於人的本質,必須加以彰顯,以體現「創造」的奧義。回到東方思想,儒家關注社會倫理,除主張性善更講究仁愛,而民俗信仰則教誨人們努力行善,並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凡此種種,幾乎都著眼於安頓人群相處,反而較少觸及個人反身而誠下的自處之道,新生死學遂有意推陳出新,主張以「積吾善」為重要人生實踐。

 

雖然哲學家馮友蘭及胡適都認為倫理學就是人生哲學,但是新生死學卻主張二者有差。倫理學處理人際關係固無疑義,但人生哲學卻可以完全自我貞定、不假外求;意思是說人生哲學足以走向澈底個人化的思想,不必考慮「他者」的問題,也就是真正的隱逸哲學。不過在人生大幅異化的現今,這已經完全不可能了。人既無法擺脫天地、環境、別人的羈絆,不妨退一步盡可能自我安頓,將本身的好與善發揚光大,此即「積吾善」的修行工夫。在生趣閒賞的人生階段,積吾善起碼要懂得如何自處,學會自求多福、自得其樂。尤其重要的是,應該妥善安排自己的「前事」與「後事」;換言之,就是自行把握如何好死善終。人的一生到頭來只有在核心家庭、頂客家庭或獨身中告終,其他親友皆事不關己亦無關宏旨,於後現代多元社會此乃人之常情,不可不識,以免抱憾而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