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如意者雖不見得十之八九,總也有十之五六或十之四五。根據統計,臺灣人目前光是罹癌的比例已達百分之二十八,大家都必須做好居安思危的心理準備才是。癌症除非已進入末期,只剩數月可活,其餘若積極治療,且能度過兩年及五年兩道關卡,多活十幾二十年或不成問題。但無論如何人到頭來仍不免一死,面對好死或歹死,當然希望趨吉避凶、逢凶化吉,而非抱憾以終。不過「人算不如天算」,只能學習孔子「盡人事,聽天命」的教誨,盡力而為,適可而止,生死大事尤其當作如是觀。新生死學推廣大智教化,向古人借智慧,樹立儒道融通的價值觀,發現三位集儒道思想精華於一身的文學家陶淵明、白居易、蘇東坡,足以作為後人的表率標竿,乃樂於將他們作品中對於生死流轉的微言大義發揚光大,讓今人有所啟發進而躬行實踐。
對生路歷程的智慧觀解,陶淵明「縱浪大化中」固不必多言,白樂天亦有類似的感懷:「勢去未須悲,時來何足喜?寄言榮枯者,反復殊未已。」可與陶公的「不喜亦不懼」相互輝映。至蘇軾因為仰慕陶潛而寫了百餘首「和陶詩」以示效法,例如「仙山與佛國,終恐無是處;甚欲隨陶公,移家酒中住」之句,明白表示不受道佛二教吸引,而願留在人間瀟灑走一回。由此可見這三位精神不朽的偉大文人,對於世間肉身多抱「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的務實態度,對後世的人們大有啟發。古時醫藥不若今日發達,對於人生告終之際,反而容易實現「應盡便須盡」。反觀現代人一旦住進醫院,卻很容易陷入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苟延殘喘悲慘困境,亟待在生死觀上作出心理建設和精神武裝,用以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此等存在抉擇至少有二:安寧死與安樂死是也。
安寧死即安寧療護,法規條例中稱作「安寧緩和醫療」;「緩和」指不做積極治療,採「醫療」而非「照顧」之說則為提供健保給付的正當性。不過根據我在安寧病房擔任志工的經驗觀察,末期病患在其中實以照護為主、醫療為輔,畢竟已屬「不治」之症,不可療癒,多治無益。由於觀念推廣普及,加以醫院評鑑要求,如今國內大型醫院幾乎都設置有安寧病房,但是否真正落實到位則為另外一回事。因為若從成本效益考量,開辦安寧服務非但不能獲利,還可能消耗更多人力資源;尤其是護理師、社工師、護佐、照顧服務員的運用,皆較一般病人為甚。但是安寧所堅持的「全人、全家、全隊、全程」四全照顧,無疑是關懷實踐的真正深化落實,值得大力推廣普及。不過話說回來,由於社會整體風氣仍趨保守,選擇走上安寧之途往往情非得已,甚至奄奄一息才進住,思路有待推陳出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