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9日 星期一

新生死學 39:兼 濟

 


 

我將社會學所指的「人生三齡」分別賦予「生存競爭、生涯發展、生趣閒賞」三階段內容,但不是一刀切,而是漸層渲染,相互通透,分列僅代表各階段特色而已。由於生涯時期處於人生旺年且至少長達三十載,適足以作為承先啟後的重要階段;生涯前期仍不時要為生存奮鬥,及至後期則逐漸體現生趣之妙諦。一個人步入生趣階段大多已入老,以當前國人平均餘命超過八十來看,老後若無太多病痛,尚有十幾年清福好享。「萬物靜觀皆自得」,宋儒程顥早就把靜觀閒賞的真義描繪得如此親切,幾乎唾手可得。「自得」是一種生命境界,在明代大儒王陽明看來正是「反身而誠」的自我貞定工夫,一旦修成則無向外馳求之誤。陽明心學的精神可上溯至孟子,亞聖將「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對照地看,可作為我們安頓新生趣的思考起點。

 

孟子講「兼濟」與「獨善」,還需要考慮是否受到外在情勢「達」與「窮」的限制;如今新生死學建構「安身立命」的論述,主張可以超越此等限制而直指人心,從而作出存在抉擇。沒有錯,人生在世主觀條件操之在自己,客觀形勢成之於環境;但是人作為靈明主體,具有「主動能動性」,還是足以盡可能在環境限制中走出自己的道路。倘若將「新生趣」納入「新生涯」後期來實現,譬如在年過半百後反身而誠,當會發現兼濟大可「盡力而為、適可而止」,此刻便是主動調整心態走向獨善的恰當時機。獨善不必繫於「窮」,兼濟也無需等待「達」,尤其身處在後現代多元社會中,機緣俯拾即是,端看自己能否發現、會不會用。以兼濟而言,如今根本不必去想什麼「治國、平天下」,「合群」便已足夠。這是指關心並參與社會,例如除了職場生涯外,當志工服務人群也不乏成就感。

 

認真想來,古人心目中的「兼濟」,在現今的最佳作法就是「敬業樂群」;這包括在職場中「敬業」,以及在社會上「合群」兩方面。除了自由業或是自行創業例如當網紅,但這些終究是少數,現代人大多仍在組織中討生活,軍公教和上班族都一樣。以我而言,雖然教職有較多獨當一面的可能,但畢竟仍屬學校一員,聘書一年領一回,且載明有「教學、研究、服務、輔導」的責任,連入行前與退休後的兼任都不例外。我當老師至今三十九載,謹奉職責和良知行事,大致算得上敬業。但除此之外,我也有一些經世濟民、自度度人的理想,此即「大智教化」。大智教化是既有官方生命教育的民間版、成人版、擴充版與升級版,雖可用於學校教育,但主要作為社會教化,媒介平臺就是實體書出版品,以及虛擬的網站民間書院「大智教化院」。宣揚反諷的「大智人生教」,正是我的兼濟途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