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2日 星期一

新生死學 35:長 照

 


 

把關懷實踐運用在子女的生育養育教育之上,再怎麼辛苦,前途還是充滿希望;相形之下,對於父母輩的老人長期照顧,則形成不確定的壓力,甚至產生家人的夢靨。為改善現狀,衛生福利部近年提出「長照2.0」十年計畫,希望結合社區醫療照護網絡的力量,以減輕家庭照應的負擔。這無疑是一樁苦差事,但隨著臺灣由「高齡化社會」一步步走向「高齡社會」再到「超高齡社會」,關懷實踐也就有必要從微觀的家庭通過專業的醫護而達於宏觀的國家;也唯有經由政府訂定更為週全的長照計畫,方能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仁愛理想充分實現。超高齡的標準是法定老人達於總人口的兩成,我國將於2025年達標。一本於2015年出版的《2025無齡世代》在封面上寫下:「這不是一個世代能解決的問題,而是一整個世代的難題,你我都即將面對,我們該如何準備?

 

新生死學若無法對此一難題發表意見,進一步讓大家集思廣益,則失去了建構的初衷。但是不同於《2025》一書的解藥是由醫學中心的高齡醫學主任醫師開出,新生死學的處方類似於哲學諮商,採取的是為長者及其家屬提供建立適性安養觀與餘生觀的參考意見。其實對此我也是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地困而學之,因為有長輩分別住進「安養中心」和「養護中心」,我去探望後才發現二者的差異。簡單地說,安養機構進住尚未失能失智的長者,俗稱養老院或老人之家,最佳代表乃是桃園「長庚養生文化村」,人均消費大約三、四萬;而養護機構則收容失能及失智的患者,位於養生村對面的「長庚護理之家」即屬之,人均從七、八萬起跳。由此可見,老人家無論是安養或養護,都需要有一定經濟基礎。像養生村入住者多為領取年金的退休軍公教或返國定居的移民,一般人只能寄望政府了。

 

〈長期照護服務法〉已於2017年中正式上路,令全國八十多萬失能者家庭受惠。但是問題出在長照一起步只有靠五年百餘億基金支撐,不可能永續發展。於是政府還需要進一步通過立法,以類似全民健保加保方式推動〈長照保險法〉。長保繳費雖僅健保四分之一,卻仍要增加全民負擔,於是在立法上面臨瓶頸,至今難以突破。眼看再過幾年長照基金即將用盡,若無法開源,則任何良法美意也必須大打折扣。此一宏觀議題屬於公共事務,在此不予多談;新生死學對長照關懷可以做的事情,是推動未雨綢繆的心理建設,以利當事人與家屬作出更為週全的考量。我們所要推廣的正是「應盡便須盡」的理念,讓長者不但懂得交代「後事」,更要認清交代「前事」的重要與必要,例如預立指示以維護病人自主權益等等。若想避免陷入幾無生命品質的長照,趁清醒時明白交代才是上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