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日 星期一

新生死學 33:生 育

 


 

「關懷」作為新生死學的「行動源」,係以關懷倫理為依歸、為支撐,從而落實於微觀的、專業的以及宏觀的活動中。現在先談最直接的關懷實踐,也就是在大多數人所選擇、所身處的家庭生活之內。儒家思想認為人倫肇端於夫婦,且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是指結婚生子乃天經地義的人生責任。不過時代畢竟不同了,如今連同志成家都已合法,兩性成婚和生兒育女的定義及意義皆被改寫,微觀面的關懷實踐只好走向有容乃大的多元狀態。不過看大多數人的生活型態,結婚生子仍是主流選項,其餘頂客、單親及單身皆屬另類。在此我要承認,自己跟太太牽手三十七載,始終過著雙收入的頂客生活,衣食無缺,自由自在,幾乎毫無後顧之憂。我們雖無生育經驗,但是看見別人生兒育女備嘗辛苦,仍覺心有戚戚焉,也可以感受到關懷之情在親子關係上的重要作用。

 

猶記老蔣總統曾經講過兩句話,一度被貼在許多禮堂會場的兩側:「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這兩句話淺顯易懂,前者指傳宗接代,後者講造福人群,都屬於個人的起碼責任。我對此雖無法完全達標,但也有機會實施替代方案;不願為人父母卻能為人師表,作育英才同樣足以造福人群。有趣的是,老同學步入各行各業者無不生兒育女,唯有在大學校園中碰到的博士同事,至少有四、五人立志當頂客族。書讀得多是否造成此等另類選擇?別人我不知道,自己的確如此。尤其當我在高中時代便接觸到叔本華,大受啟發從此終身受用;他不婚不生,我則幸運遇見不想生的女人而成婚。當關心照顧長輩的責任大部分完成後,夫妻二人只有相互關照的份兒。自始便不存在養兒防老的迷思,終究還是得面對老伴相互扶持的境況。

 

年少夫妻老來伴,至於有沒有後代都不能寄望被養生送死。傳統上子女都被道德規範必須養生送死或生養死葬,亦即報答上一代。但是時代變遷下需要與時俱進,我站在新生死學及新生命教育的立場上,必須點出「保存孝心、澹然孝行;維繫禮義、簡化禮儀」的新趨勢。尤其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責任早已變成明日黃花之際,決定生育子女與否已完全成為夫妻二人的私事,不容別人說三道四。生育是人生重大策略規劃,因為至少要把孩子關照到長大成人,算算就是二十年上下。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臺灣「少子化」現象在全球數一數二,有那麼多年輕人選擇不生,間接加速了「老齡化」的到來。行文至此,反思我們的頂客生活雖然為存在抉擇,但我還是願鼓勵別人生育,而且要生就生兩個。以兩個小的替換兩個老的相當公允,人口也不會大起大落,何樂而不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