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8日 星期一

新生死學 20:通 識

 


 

將生死學打造成一門助人專業服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作為通識課程普及推廣生死智慧卻是潛能無限。一如西方死亡教育先從大學著手,臺灣的生死教育也多以大專通識課起步;因為要跟中學以下學生直接談生論死,不但有實際困難,還會引起家長反彈。大專通識課是與專門或專業課相對的素養課程,主要目的是避免讓學生成為見樹不見林的「一曲之士」。為達此目的,通識課最初的選課原則乃是盡量跟自己專攻領域區隔,例如文科生選自然及社會類課程,理工科則選人文社會課程等。但臺灣上百所大專院校多各有所偏,要能面面俱顧著實不易,往往流於因人設課,學生也樂得各取所需,從而漸失通識教育的初衷。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根據調查,國內有半數以上大專開設生死相關課程,且頗受歡迎而歷久不衰;像我前後任教四分之一世紀,至今仍班班客滿。

 

一般而言,大學生多少已算是成年人,一旦學成便可成家立業。但由於同學只有二十上下,距離國人平均餘命八十,還有長達一甲子的落差。對之講授安身立命之道尚稱適切,若盡談些死亡議題以助其了生脫死,恐怕一時還搔不著癢處。這時同學多以獵奇心態聽些新鮮故事而已,大家最關心的還是學業成績。對此我一向慈悲為懷,畢竟這類課程主要涉及人們的情意感受,知識學習倒在其次。我所要求的情意體驗具體落實為撰寫遺書當作業,以虛擬手法想像一旦不久於人世該當如何交代。遺書大致分為「財產分配、後事料理、家人照顧、告別親友」四項,我比較看重後三項,尤其是對遺體處理的指示。妙的是有不少學生慎重寫下要將遺體火化成灰拋撒於大海中,也就是政府目前正在積極推廣的「海葬」。多年下來平均大約六成同學有此心願,值得欣慰。

 

學生繳交的遺書不予發還,但告知將保存數年,以備不時之需。這麼說並非觸人霉頭,而是強調活著應該居安思危、未雨綢繆,以免亡羊補牢、後悔莫及。我建議同學將遺書影印留存,待日後加以修訂,相信終有一天派上用場。二十上下的大學生,教他們四十、六十各修訂一回,六五入老後則每五年更新。這並非多此一舉,而是學習不斷檢視自己的人生發展,以達到通識課程設計的初衷。對此我還有另一要求,那便是希望年輕人去觀察記錄自己的長輩言行;主要是與父母相處時,試探性地討論生死議題,看看他們有何反應。大學生的父母年約半百,更上一代則近七、八十,都是可以參照的學習對象。死亡知識不止為書本教材,更是生命學問,這就需要我所強調的情意感受之涉入。多年教下來,發現學生體驗閱歷雖然不足,但純真的情意卻十分豐沛有待開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