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4日 星期一

新生死學 21:存 在

 


 

西方死亡學依傍科學而生,於人的生老病死之處置多少具有實用價值,但若要助人安身與了生,就必須走進哲學的人文領域,通過「愛好智慧」的進路,真正達於大智大慧之境。雖然現代科學幾乎全為西方產物,但是自古迄今哲學的人文與自然智慧,卻必須東西兼顧,無所偏廢。新生死學一如新生命教育本於華人應用哲學取向而建構,可視為西方死亡學和現代生死學的多元擴充;不求學術上的深度,而以宣揚上的廣度為重。在這方面我是英國科學哲學家波普的信徒,碩、博士論文皆以其為研究對象;在他眾多思想中,我最欣賞也最受用的便是「常識實在論」。我的博士論文以《宇宙與人生——巴柏的存在哲學》為題,巴柏即是波普,我當時採用的是三十多年前的譯名。其「存在」思想主要是為了反對「本質」,恰與存在主義的「存在先於本質」命題相呼應,可謂殊途同歸。

 

我選擇念哲學是高中時代受到流行的存在主義思潮影響所作出的「存在抉擇」,尤其是聞及哲學家提出「我思故我在」、「存在先於本質」等命題所綻放的智慧光芒,更令我心生嚮往。「我思故我在」是十七世紀法國哲學家笛卡兒的偉大見解,我在大三時花了一學期修課,就是為瞭解讀這句話。「存在先於本質」則是二十世紀法國哲學家沙特的慧見,他表示自己受到笛卡兒影響,而其「存在」只限於人的特別用法則源自丹麥哲學家齊克果。齊克果是一位早逝的天才,他花了大半輩子苦心焦思「人之所以為人」的「存在」奧義。此處所指「存在」不同於其他各種事物的存在,而是通過反思與行動,去自我貞定為一個真正的人之過程與狀態。用最簡單的話說,就是「面對『個體』在『時間』之流中不斷『變化』而走向『死亡』的情況下,選擇如何『過滿』與『過好』」,此即「存在抉擇」。

 

齊克果的先知卓見先被一些德國哲學家如雅斯培、海德格所正視與重視,再傳到沙特身上發揚光大。「存在」與「本質」乃是西方傳統哲學中一組相對的概念,前者大致指向人的感官經驗足以把握到的一些外在現象與事物,後者則認為這些現象事物之所以存在其來有自必須由果溯因。事物的因果關係在科學家看來仍只限於現象界,哲學家卻獨具慧眼認為必須找出現象背後的本質或本體究竟為何,本體論成為哲學的核心價值並非偶然。沙特和波普並不像一些唯物論者全然反對此點,存在主義只是把人的存在特別挑出來賦予自決性,以示「命運操之在我」。常識實在論同樣反對本質的決定性,而強調人生的開放足以自由揮灑。值得深思的是,齊克果是作為虔誠基督徒而思考人的存在意義,沙特和波普則以無神之姿,拒斥各種超自然力量或決定並宰制人的本質,死亡智慧遂由衷而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