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7日 星期一

新生死學 17:生 死

 


 

生命教育在臺灣已完全取代傳統德育,德育就是倫理道德教育,可以包含生死課題在內,但其整個範圍則大得多。事實上,從2004年高中生命教育課綱草案出爐,到2019年另行實施新課綱之間,「生命教育類」課程共規劃選修八科十六學分,除一科概論課外,其餘七科有四科歸倫理學及人生哲學,另三科分屬心理學、宗教學和生死學,「生死關懷」仍佔生命教育的八分之一。現行新課綱雖為必修一學分,但生死關懷卻被壓縮至「終極關懷」的核心素養中,便難以就事論事了。我自1997年便涉足並推動學校生命教育,幾乎跟生死學平行發展;尤有甚者,我自認長期都在從事「生死教育取向的生命教育」,近年更將之擴充提昇為「大智教化」,用以「自度度人安身立命了生脫死」。此一生命學問的大方向,眼前則表述為「新生死學」,以示對講授此課四分之一世紀的自我超越。

 

相對於我所建構的「新生死學」,傅偉勳於1993年著書立說所提出的乃是「現代生死學」,在其中他將個體生命區分出十大層面,包括「身體活動、心理活動、政治社會、歷史文化、知性探索、審美經驗、人倫道德、實存主體、終極關懷、終極真實」十項。仔細觀之,十大層面多少可以跟我所構思的「一體五面向人學模式」對照地看,只不過他把我心目中的靈性面向分化得更細緻。到頭來他作出了指示性的結論:「實存主體對於死亡問題的探索超克,乃是有關宗教性或高度精神性的終極關懷課題,而此課題的解決,有待終極真實的發現、領悟或體認。這三個層面與宗教最有關聯,從宗教的獨特觀點去探討死亡問題及超克,最適當不過。」對此我基本同意,但不寄望於所有許諾生前死後的既有宗教,而是另外打造一門相信「人死如燈滅」現世主義的「大智教」或「人生教」。

 

       「大智教」或「人生教」教人以活在現世的安身與了生之道,完全不用考慮生前死後之種種。對此我已於2019年出版十五萬字專書《新生命教育——華人應用哲學取向》多方闡述,在其中大智教的信眾就是實存主體,其終極關懷即為安身與了生之道,至於終極真實的「道」,可類比於道家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一系知行途徑。說穿了大智教所採取的正是「東西兼治、儒道融通」的進路,它作為擬似宗教的宇宙與人生哲學,完整表述為「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華人應用哲學」,簡稱為「天然論哲理學」或「天然哲」。一旦以素樸的自然主義為核心價值,就不必去設想任何生前死後的假設;「人死如燈滅,存在即自知」,簡單明瞭,毫無懸念。我的這一套其實接近傅老生死學之中生命學那部分,強調「心性體認」,而他對此正是以道家和禪宗思想為代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