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1日 星期一

新生死學 19:專 業

 


 

作為西方死亡學所承載的死亡知識,雖然也有超過一個世紀的歷史積累,但最終仍主要著力於推動死亡教育與輔導,其所涉及的專業活動,與其說是死亡相關事務,不如說是制度化的教育或諮商專業。及至後來發展出華人的生死學,雖然覆蓋面擴大,涉及專業較多,但仍不足以生成本身的專業。因為「專業」勢必要「專業化」,也就是自立門戶且擁有排他性,例如醫師或律師都必須考授證書甚至有執業執照,無照執業則犯法要吃官司。過去我在空中大學講授「生死學」曾撰有教科書,將生死學實務面分列四大專業:「生死教育、生死輔導、生死關懷、生死管理」,與之對照的活動為「死亡教育、悲傷輔導、臨終關懷、殯葬管理」,但這些都歸於各行各業,皆有相對應的證書執照。由此可見,死亡或生死只不過作為議論課題在探究,一旦踏入實踐面就必須落實於相關專業操作上。

 

生死學需要將本身轉化發展出一門專業嗎?我的看法雖傾向保守,但事情仍可能出現意外,興起於上世紀八零年代歐洲的「哲學諮商」便是一例。哲學諮商的應運而生,多少是受到心理諮商的流行與不足之影響。西方輔導諮商專業興起於二戰之後,部分原因是針對美國退伍軍人從戰場上所帶回的心理創傷進行撫平工作;其後經濟高速發展,跟不上腳步的人也會出現心理障礙需要克服。回顧歷史,諮商工作的來源其實是基督宗教神職人員牧靈活動的一部分,像天主教友尋求神父「告解」便是一例。從宗教撫慰發展成收費服務,輔導諮商被定位為「助人專業」,其學理基礎來自應用心理學,但這非純屬心理學的應用。由於諮商人員的執業信念不同,實務技術也趨於多元,不但莫衷一是,更可能互不相容,像源於行為主義的諮商技術,就跟精神分析或人本學派大異其趣。

 

心理學同時具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性質,雖然它於1879年脫離哲學自立門戶,但到如今沒有人會視其為人文學科。既然列為科學學科,就需要盡可能追求異中求同的「學科典範」。然而以心理學和輔導學二者而言,前者至少呈現「四大勢力」並存局面,後者甚至產生十餘種指導技術操作的思想,被無奈地稱作「輔導理論的叢林」。輔導專業固然無需定於一尊,但是內部理念都有可能衝突,其服務案主或當事人的成效終不免有限,也反映出其專業性不足之處。既然如此,哲學諮商的應運而生也就不足為奇。它也模仿心理諮商設立專業證照,從而建立其合法與正當性。新興的哲學諮商因為比較資淺,尚未出現執業者各立山頭的局面,大多以輔導當事人建立適於自己的「世界觀」與「人生觀」為目的。對照於應用哲學旗下的哲學諮商,生死學走向發展本身專業實務並非不可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