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個角度看,凶殺可視為人的動物本性之發作,戰爭則算得上集體行凶殺人,丟原子彈以暴制暴更屬極端,而這一切都充滿了仇恨。這令我想起一段陳年往事,有回早晨看新聞報導臺大旁邊小巷內前夜發生情殺案,一名男生將汽油灑向前女友再引火點燃,令她滾地痛苦而死,站在不遠處的現任男友想上前搶救已來不及,一場三角戀愛竟以極其殘酷的結局收場,引人慨嘆。我那天剛好跟同學約了在附近吃飯,出來壓不住好奇心去到凶殺現場一探,只見女生的衣物和皮肉殘留仍貼在地面,令人不忍卒睹。殺人者後來被判無期徒刑,其家人在社會一陣撻伐下也只好埋名隱姓遷地為良。男生當下的恨意上心頭,惡從膽邊生,一個點火動作造成兩個家庭破碎,必須在牢裡懺悔一輩子,退一步想,值得嗎?人雖號稱萬物之靈,卻是唯一會蓄意殺害同類的物種,看來也不見得真的靈。
說蓄意是因為只有人懂得盤算,動物偶見也會殺同類,但那是遺傳基因使然,總體目的仍在傳宗接代。唯有人類演化出高等文化,讓心機無遠弗屆;往好處看可以不斷生成知識改善社會,往壞處看則見軍武競賽令全球陷入風險。那些雖然是宏觀的心機盤算,其本質卻跟微觀的凶殺案件類似,也就是對不滿的人或事欲去之而後快,以滿足自己的擁有欲。這種欲望有時是以國家的意志遂行,像二戰軸心國妄想瓜分全球資源,如今美國仍以全球霸主自居不讓別人出頭也是同樣心理。在個人層面,名、利、權、色等誘因,在在可能喪失理智強行奪取,將礙事的人除掉便出現凶殺。這是社會常見的死亡現象,即使躍登報端,也僅引來人們慨嘆而已。但是為什麼事情層出不窮?問題在於生命教育和情緒管理不到位。要改善現狀只有從心理建設著手,令世人瞭解退一步想的可能。
根據邏輯分析,愛的相對不是恨,而是不愛;不愛包括討厭、輕視、疏遠等等,恨意只是最極端的一種,屬於「兩極化思考」的偏差產物。兩極化思考指的就是凡事走極端,想不到還有中間項的可能。以自殺為例,自殺其實也算是凶殺,只是對象為自己。記得曾讀到一名早熟女作家的詩集,她才十八歲讀哲學系大一,書的扉頁上寫道「人生不是完美便是零」,意思是不能達到十全十美,只好選擇一無所有。你說在這種思維指示下,她能不自我了斷嗎?果然不久就聽到她投海輕生的消息,令人不勝唏噓。像前面提到的情殺凶手,八成也是兩極化思考下的犧牲者。女友移情別戀,不願寄上祝福,咒罵幾聲另謀他棲不就是了,何苦糾纏至玉石俱焚,讓自己下半輩子蹲苦牢終生思過。當然凶殺還有各種情形構成新聞版面,而每樁可怕的死亡個案,都足以作為生命教育的鮮活教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