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患原指生病的人,在此引申為流行病、慢性病、罕見病等等足以致命的社會上所見死亡體驗或現象。我將「死學」分為主觀「死亡體驗」和客觀「死亡現象」,以及西方「死亡知識」和本土「死亡智慧」,並非不二法門,而是方便法門,方便看問題而已。想看清問題不宜一刀切,最好視為一道光譜漸層發展;例如我身受慢性病侵襲,也關注傳染病流行,主客觀點連續而非分割。說起傳染病,方興未艾無疑是發生於2019年末的新冠肺炎,於全球蔓延超過二載,至今導致四億人確診,近六百萬人死亡。雖不似一戰期間的H1N1禽流感造成五千萬人罹難,但疫情並未停止,反而持續在全球大流行。回顧現代醫學的形成和進步,已克服不少致命傳染病。然而疾病也會自己找出路。像本世紀初SARS以及眼前COVID,一開始皆無人免疫,存活與否就看演化機制下的適者生存了。
人會生病自古皆然,如今不會生病的大概只有機器人;但機器仍會折舊,人生病的道理也差不多。生病痊癒不盡然是靠醫師診療,主要還是來自本身免疫力;像愛滋病毒破壞免疫性,患者就會死於各種感染。罹病造成死亡現象,人們要做的正是「預防勝於治療」。預防除了消極不染病外,更應積極養生抗病,例如多運動。道理人人都懂,只是做起來眼高手低、一曝十寒。像我長期有血壓血糖二高,雖靠吃藥加以控制,但終究還是難以創造積極改善的附加價值,只能得過且過。我有一位醫師朋友,年輕時習武強身,但老來卻益形衰退,甚至影響行醫。看見他的遭遇,讓我認清醫師也是人而非神。他們的專業足以助人,但自助則需加把勁;新生死學正好相反,係以貞定人生的心理建設先自助再助人,或可視為一套適用於華人的哲學應用。
古人生病多在家療養,同時請大夫到府診治;如今則小病大病都得跑診所醫院,如此一來不但醫療專業化,連人也不免醫療化了。在臺灣幾乎人人都能享受健康保險所帶來的福祉和方便,或許正因為看病太便利,反而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讓二代健保不得不嚴格把關。健保主要用在醫療機構,也就是人們心目中的醫院。國內醫療機構分為五級,最高級別的醫學中心經常人滿為患,多少反映出患者習慣往大醫院跑,寧願多花錢買安心。但這或許屬於某種迷思,因為看診人數太多,不免影響診療品質,至少小毛病應少上大醫院。退休後我為了體驗生死,去到一家大型醫學中心擔任志工,共服務二十個月,最後三個月且到安寧病房實習。我待的時間不長,不能說看盡生死,但近距離第一線觀察組織運作及醫病關係,也算替作為生死教師的自己上了寶貴一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