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6日 星期日

老病學 13




倫理面向:送 

    倫理指的是人際倫常的道德規範,西方受基督宗教影響,認為人歸上天創造物,任何人都必須遵守相同的原則行事,屬於「異中求同」的倫理實踐;中國則在儒家思想薰陶下,主張人應有差等之愛,呈現為「五倫」關係間「同中存異」的倫常規範。人雖然是社會動物,但是西方多將社會視為背景而彰顯個人主體性,華人則主要考慮自身的倫常行是能否符合社會期待。老病學既然關注中老年華人的處境,在倫理面向的建構上就必須考量「五倫」的運作,其中尤以「孝道」為最。雖然如今已步入後現代,但是「百行孝為先」的古訓卻始終深植華人內心,一旦碰上生養死葬的現實問題,更是必須妥善處理,以免引人議論。

    中老年華人所面臨的送終,其實分為上下兩層;首先碰到的是為長輩送終,接著就需要考慮自己的晚年了。通過社會觀察發現,中年後期也就是五十至六十五歲的國人,多少會面臨父母的生養死葬;像我便在五十五歲前後一年半之內,先後為繼父和母親料理後事,期間還包括對老母的贍養。一如美國哲學家諾齊克在《經過省察的人生》中所言:「一個人在其父母雙雙去世之後,他自己的死亡對他而言就變為真實的了。」此後所遭逢的處境,在華人社會特有的「養兒防老」心態下,是否能夠真正兌現,情況恐怕不見得太樂觀。如今反倒是「久病床頭無孝子」更成為可能結果,必須防範於未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