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3日 星期一

老病學 11




社會面向:入                                     

    入老既是過程也是結果,如今我國法定老齡為六十有五,平均餘命則在八十上下。老病學從半百講起,跨度三十載,入老之年正好過半;前半歸入老過程,接下去則屬向死的老後。入老的受病大致是逐漸「有感」,真正危機則出現在老後的失能及失智;雖然平均餘命八十,統計顯示的健康餘命卻只有七十二,剩下八年則為高風險時期。入老最直接的問題還是病,老年病醫師陳亮恭在《2025無齡世代》中強調:「討論老人的定義,……最重要的還是健康上的考慮。……發展晚年期人生所需要的照護服務模式,不僅是為了有效運用醫療資源,更是希望發展出最適合長者所需的照護模式。」老病糾結遂成生命實相。

    不同於生死學注重臨終關懷、悲傷輔導以及殯葬管理,老病學主要還是在面對「活著」這件事;亦即在中老年時期如何活好活滿,以示不虛此生。活好活滿不見得要長壽,長壽若身心俱衰有時等於活受罪,這點在世上最長壽的日本人看來更是感同身受。松原惇子在《長壽地獄》一書中寫道:「在現今的日本社會中,抱持著『想死卻不讓我死』這種想法的高齡人口,竟占了相當的比例。我想,這才是真正的『長壽地獄』吧!……『壽命長短』是由上天決定,但『如何不受苦痛折磨地離開』,卻是我們每個人可以自己決定的。」老病學主張人生在精不在多,活得無怨無悔而非痛不欲生,才是最佳結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