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9日 星期三

老病學 14




倫理面向:齊 

    「五倫」之內跟家人有關的包括「父子、夫婦、兄弟」三者,此中夫婦乃人倫之肇端,到如今更構成「老來伴」的唯一可能,其餘子女及手足大致都不可靠也不必靠。我說這話並非危言聳聽,而是希望反映某種社會現實,同時打破長久以來的迷思,那就是「養兒防老」。華人看重家族及家庭無疑具有儒家思想的深厚背景,加上以農立國安土重遷,更形成藉孝道維繫倫常並凝聚生產力的傳統。最明顯的表徵便是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確定「忠」與「孝」所蘊涵的不可忤逆性。這種具有強制力的道德規範,在當今行為社會科學的文化生態學分析下,發現其乃一時一地之產物,並不足以放諸四海皆準。

    西方人不懂孝道照樣能夠安頓親子關係,世界各民族有不少也具備濃厚的家族觀念;但是老病學既然主要針對中老年華人,則繞不過對孝道的反思與批判。尤其現代華人的生活型態已大幅朝向城市化核心家庭發展,一個屋簷下頂多只有上下兩代共同生活;一旦子女長大成家立業,父母立即進入空巢期,甚至延續到老到死。道理很簡單,因為子女也擁有他們的核心家庭,有後代要撫養,反向贍養恐力有所不逮,而且也沒有必然性。瞭解此點,老倆口的齊家之道首先必須揚棄一廂情願的養兒防老迷思,未雨綢繆以自求多福,例如以房養老,或是將財產交付信託等。至於遺產的分配,就當量力而為並減少性別歧視。


2020年4月26日 星期日

老病學 13




倫理面向:送 

    倫理指的是人際倫常的道德規範,西方受基督宗教影響,認為人歸上天創造物,任何人都必須遵守相同的原則行事,屬於「異中求同」的倫理實踐;中國則在儒家思想薰陶下,主張人應有差等之愛,呈現為「五倫」關係間「同中存異」的倫常規範。人雖然是社會動物,但是西方多將社會視為背景而彰顯個人主體性,華人則主要考慮自身的倫常行是能否符合社會期待。老病學既然關注中老年華人的處境,在倫理面向的建構上就必須考量「五倫」的運作,其中尤以「孝道」為最。雖然如今已步入後現代,但是「百行孝為先」的古訓卻始終深植華人內心,一旦碰上生養死葬的現實問題,更是必須妥善處理,以免引人議論。

    中老年華人所面臨的送終,其實分為上下兩層;首先碰到的是為長輩送終,接著就需要考慮自己的晚年了。通過社會觀察發現,中年後期也就是五十至六十五歲的國人,多少會面臨父母的生養死葬;像我便在五十五歲前後一年半之內,先後為繼父和母親料理後事,期間還包括對老母的贍養。一如美國哲學家諾齊克在《經過省察的人生》中所言:「一個人在其父母雙雙去世之後,他自己的死亡對他而言就變為真實的了。」此後所遭逢的處境,在華人社會特有的「養兒防老」心態下,是否能夠真正兌現,情況恐怕不見得太樂觀。如今反倒是「久病床頭無孝子」更成為可能結果,必須防範於未然。


2020年4月20日 星期一

老病學 12




社會面向:風 

    老病纏身又無藥可救的活受罪絕非任何人所樂見,何況受罪的不止是當事人,更連累從事照顧的家屬,這些都是現代社會過度醫療化所導致的弊病。尤其當衛生保健整體條件大幅提昇後,許多人都活出了應有水準,但相對所面臨的內外風險也同步增加。像癌症多發於中老年人身上,根據統計國人有百分之二十八的機率罹癌,更早已高居死亡原因首位多年。為使得健保支出開源節流,實施預防醫學以降低各種疾病的罹患風險已成當務之急。事實上這的確為老病學在社會面向上的重大課題,尤其是通過大智教化向中老年人推廣風險意識以自求多福,更可視為建構老病學用以深化生死學的主要目的。

    強化風險意識進一步促成風險管理,風險管理概念的提倡,跟保險業關係密切。過去人們不樂意主動買保險,如今卻樂此不疲,足見觀念上已出現重大變革。不僅如此,由政府所執行的社會保障制度,更為民眾帶來福祉,像強制性的全民健保就屬於規避風險的良法美意。我曾在《殯葬與生死》寫下:「人一旦生病就可能接受醫療照護,目前臺灣的醫療照護服務雖然有全民健康保險在支付,不過碰上重大傷殘或疾病,對家計仍難免構成沉重負擔。與其亡羊補牢,不如未雨綢繆,這也許是時下人們流行買保險的原因;換句話說,大家已經具備了規避風險的意識。」不過花錢買安心還是不如積極鍛鍊身心來得務實。


2020年4月13日 星期一

老病學 11




社會面向:入                                     

    入老既是過程也是結果,如今我國法定老齡為六十有五,平均餘命則在八十上下。老病學從半百講起,跨度三十載,入老之年正好過半;前半歸入老過程,接下去則屬向死的老後。入老的受病大致是逐漸「有感」,真正危機則出現在老後的失能及失智;雖然平均餘命八十,統計顯示的健康餘命卻只有七十二,剩下八年則為高風險時期。入老最直接的問題還是病,老年病醫師陳亮恭在《2025無齡世代》中強調:「討論老人的定義,……最重要的還是健康上的考慮。……發展晚年期人生所需要的照護服務模式,不僅是為了有效運用醫療資源,更是希望發展出最適合長者所需的照護模式。」老病糾結遂成生命實相。

    不同於生死學注重臨終關懷、悲傷輔導以及殯葬管理,老病學主要還是在面對「活著」這件事;亦即在中老年時期如何活好活滿,以示不虛此生。活好活滿不見得要長壽,長壽若身心俱衰有時等於活受罪,這點在世上最長壽的日本人看來更是感同身受。松原惇子在《長壽地獄》一書中寫道:「在現今的日本社會中,抱持著『想死卻不讓我死』這種想法的高齡人口,竟占了相當的比例。我想,這才是真正的『長壽地獄』吧!……『壽命長短』是由上天決定,但『如何不受苦痛折磨地離開』,卻是我們每個人可以自己決定的。」老病學主張人生在精不在多,活得無怨無悔而非痛不欲生,才是最佳結局。


2020年4月6日 星期一

老病學 10




社會面向:中 

    社會科學對中產階級的認定有客觀標準,但是人們主觀上的「自我感覺良好」也很重要。雖然像小國不丹的人民「幸福感」很強,但那畢竟屬於道家式桃花源的特例;倒是臺北市的「幸福指數」在全球名前茅,值得進一步考察。臺北市常被譏諷為「天龍國」,但這正反映出它在中華民國各縣市之內的高端地位;從老病學來看,光是平均餘命居全國之冠就應該被肯定。其實任誰也看得出首善之區教育水準高、商業化普及、醫療資源集中,加上全民健保的落實,在在讓都會居民真正感受到無後顧之憂,連後事料理都不需要太操心。這才是最真實的個人處境,足以作為老病學的立論基礎。

    老病學的建構反映出大智教化的宏旨,為中老年人提供一套能夠落實且無後顧之憂的人生信念系統,此即追求「儒道融通」下的「中年中產中隱」。人到中年若得躋身中產衣食無缺,當屬儒家式「有為」的結果;然而知命後開始入老,就應該逐漸向道家式「無為」的中隱靠攏。中隱不但是生活型態,更屬心靈境界,這點容後再談。倒是中產價值必須護持,那就是「永續發展」。在一個開放社會中,宏觀的國家治理和組織管理要強調發展,微觀的個體成長也需講究。眼前各地華人社會無不重視經濟,讓百姓活在中產下方得安定中求進步。此乃老病學之基座,卻可能受到政治力量衝擊而有所動搖,必須防範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