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面向:齊 家
「五倫」之內跟家人有關的包括「父子、夫婦、兄弟」三者,此中夫婦乃人倫之肇端,到如今更構成「老來伴」的唯一可能,其餘子女及手足大致都不可靠也不必靠。我說這話並非危言聳聽,而是希望反映某種社會現實,同時打破長久以來的迷思,那就是「養兒防老」。華人看重家族及家庭無疑具有儒家思想的深厚背景,加上以農立國安土重遷,更形成藉孝道維繫倫常並凝聚生產力的傳統。最明顯的表徵便是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確定「忠」與「孝」所蘊涵的不可忤逆性。這種具有強制力的道德規範,在當今行為社會科學的文化生態學分析下,發現其乃一時一地之產物,並不足以放諸四海皆準。
西方人不懂孝道照樣能夠安頓親子關係,世界各民族有不少也具備濃厚的家族觀念;但是老病學既然主要針對中老年華人,則繞不過對孝道的反思與批判。尤其現代華人的生活型態已大幅朝向城市化核心家庭發展,一個屋簷下頂多只有上下兩代共同生活;一旦子女長大成家立業,父母立即進入空巢期,甚至延續到老到死。道理很簡單,因為子女也擁有他們的核心家庭,有後代要撫養,反向贍養恐力有所不逮,而且也沒有必然性。瞭解此點,老倆口的齊家之道首先必須揚棄一廂情願的養兒防老迷思,未雨綢繆以自求多福,例如以房養老,或是將財產交付信託等。至於遺產的分配,就當量力而為並減少性別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