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華人家庭教育學 12



生命教育:華人面向

    一如「素質教育」為中國大陸所原創,「生命教育」乃肇始於臺灣;由於字面意義既正向且親切,不久便擴散至所有華人世界,最終各自形成重要的教育政策。雖然在西方偶爾也會聞及生命教育,但皆未蔚為風氣,更不曾構成政策;因此可以說生命教育是純然華人社會的產物,主要用於代表德育的方向。「德、智、體」三育的提倡來自十九世紀英國哲學家史賓塞,但是他特別看重以科學為中心的智育。由於基督宗教傳統深厚,洋人一旦要實施倫理道德教育,也是盡量向信仰靠攏,這跟中土文化言必稱孔孟大異其趣。孔孟的言行代表傳統儒家教誨,由於將「君臣」和「父子」相提並論,從此令帝王家很樂於「獨尊儒術」。

    從漢代君民尊崇儒家至今已歷兩千餘年,忠孝仁愛的思想早已內化於人心;尤其是孝道的提倡,更是華人家庭教育的核心價值。但是這一套傳統價值乃形成於先秦封建時代的農業社會,當時社會階級與家庭尊卑分明,由此產生的家教規範,不見得完全適用於當今時代。為求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用於家庭教育的生命教育之華人面向,有必要作出一些修正與擴充,以納入另類及新興價值。我主張「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的教育哲學思想,以打造「後現代儒道家」的「知識分子生活家」人格典型。欲達此目的,套句對岸的說法,必須「從娃娃抓起」,也就是從小教起。對此我建議華人家庭教育至少應納入道家思想與作法。


2019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華人家庭教育學 11



生命教育:社會面向

    若說生命教育有助於家庭教育,那也是間接的;真正直接的貢獻仍在於成人社會教育,亦即親職教育。雖然法條裏將親職教育列為家庭教育的一環,但是從常識角度看,家庭教育主要的訴求對象還是小朋友;至於家長乃是大人及社會人士,親職理當屬於社會職能,或說是有關家長職能的成人教育。「社會」一說雖為日本人所提,但早在宋代便曾出現,「社」指神廟,「會」表聚集;人們在神廟前聚會以討論重大議題,便具有一定社會意涵。至於西方社會學在十九世紀末傳入中國,最初的譯名乃是「群學」,以群體相對於個體,之後才改稱關注大眾事務的「社會學」;但事實上,「群學」似乎更能準確表達對社會性活動的探究。

    平心而論,家庭作為由父母和子女所組成的共同生活基本單位,其實也算得上是一個小群體或小社會。其中以母職為主、父職為輔的親職作用,對孩童的成長具有相當的關鍵影響。而親職教育若採用家長參與、親師合作加社區關係的方式進行,更需要涉足兒童的教育場所,包括幼兒園及托兒所。生命教育在社會面向上推動家庭教育,於宏觀宜多介紹生命教育的義理與意理,讓家長見樹也見林;於微觀則將生命理念融入諸如「父母效能訓練」、「有效父母系統訓練」等活動中,讓倫理關係與教育輔導進行對話,把父母訓練成一對好老師。具體作法可以為期望學習的父母開設工作坊或培訓班,以傳授生命奧義,開創親職境界。


2019年11月11日 星期一

華人家庭教育學 10



生命教育:學校面向

    經歷了二十二載的建構與經營,學校生命教育終於在2019年以新課綱之姿,呈現於十二年國教當中,成為普通高中綜合活動領域的必修課,等於每名高中生都必須接受它的洗禮。新課綱為生命教育提供了五大宗旨:「哲學思考、人學探索、終極關懷、價值思辨、靈性修養」,其中前二者係新增,後三者則已推行九年。由於生命教是臺灣原創,用以取代並擴充傳統德育;因其表述十分正向且無道貌岸然,便陸續被港澳及大陸所效法,但各地社會型態不同,教育活動乃各有千秋。簡單地說,港澳臺的生命教育相當受到宗教團體護持,大陸則絕口不提宗教,而與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

    宗教勸人為善,認同並支持生命教育是好事;但是世間並無所謂「宗教」,有的只是這個教或那個教,而各宗教系統在本質上都會排外。在臺灣即出現有佛教團體成立基金會,以生命教育之名辦學,卻形成幾乎完全封閉的格局,鮮少跟外界交流,連網站都看不出究竟,只能說趨於神秘了。但這並非好現象,畢竟生命教育是國家政策,不能自行其是,更應避免有太多宗教意理涉入;大學教神學或佛學無可厚非,中小學則無論如何少傳教義為佳。此外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幼兒園甚至托兒所算不算學校?因為師資培育設有幼教學程,與小學、中學及特教相提並論;如此一來,則幼教老師學習及傳授生命教育可謂名正言順。


2019年11月4日 星期一

華人家庭教育學 09



生命教育:家庭面向

    生命教育作為一項教育政策正式起步是在1997年,由省政府教育廳規劃國高中六年課程,但剛開始不久就碰上精省而不了了之。後來因為地震天災而受到教育部重新重視,於政黨輪替後更訂定中程計畫推動施行,範圍擴大至所有學校教育。總而言之,生命教育是為正式與正規的學校和學生而設,向下紮根或向上發展的家庭及社會教育則可參考辦理。但是個人的生命成長與發展畢竟是一道連續統,各階段都需要接受制式教育或隨緣教化的薰陶。二十多年來生命教育已逐漸取代傳統德育,十二年國教則將之納入綜合活動領域,集德、群、美育於一體。由於家庭教育法規的內容跟生命教育有所重疊,適足以進行統整。

    生命教育既屬整體教育的一環,則涵蓋面向理當遍及人的一生;其中家庭面向不只限於家庭教育,而是指向個體在家庭中長大成人,進而成家立業安身立命一系過程。在這種認知下,生命便體現個人發展,而家庭、學校及社會則代表發展場域。在這彼此相互重疊的場域中,生命教育適可充分觀照人倫關係的安頓,尤其是納入「五倫」架構的考量。事實上,經過轉化的新型「五倫」關係,在家庭內以「親子、夫婦」為主,在學校則注重「師生、同學」相處,而社會上的「朋友」交往更是大家的普遍經驗。考察人們的生路歷程,基本上都是在原生家庭長大成人,再組成自己的核心家庭,這些都足以構成生命教育的家庭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