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0日 星期一

中隱之道




               中土漢人以農立國,雖曾歷經異族統治,但長期以來,讀書人通過薦舉或科舉取士為官的傳統始終未變。在上世紀初科舉結束前兩千多年的大半,士人的出路只有官場而無職場,一旦辭官就只能回家務農,陶淵明便是一例。類似今日商業社會自宋代才開始萌芽,至明代轉入興盛;因此白居易和蘇東坡還必須堅守官場,而唐伯虎則可以鬻文賣畫維生。綜觀古代文人生平起伏,幾乎無不以儒者之姿起步,希望通過修齊治平的階段發展安身立命。但是人在江湖終究身不由己,治世當然容易獲得晉用,亂世則避之唯恐不及,「仕」與「隱」的出處之道,遂成為千古哲人文士必然要正視與重視的問題,且稍一不慎便可能引來殺身之禍。

    從大智教化的視角回顧,兼濟獨善、仕隱出處基本上反映了儒道人生的存在抉擇,不是做官便是回家自食其力。以陶、白、蘇三人為例,蘇、陶分屬過與不及,唯有樂天知所進退,恰到好處。東坡「一肚皮不合時宜」,被貶至天涯海角雖逆來順受仍屬過分;靖節「不為五斗米折腰」,歸處田園卻落得三餐不繼可謂不及。相形之下,白居易於中年眼見官場險惡乃悟出「中隱之道」,自願靠邊站卻不辭官,其間碰上朝廷劇變,卻因此躲過一劫,平安活至七十才致仕安享天年。當閒官中隱可遇不可求,卻始終為古代文人所嚮往;大智教化提倡「中年中產中隱」,正是希望今人命過中年務必進入中產,再以「不積極作為」的中隱終老。

    「中年中產中隱」乃是臺灣人身處後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最佳自持之道,也是讓中華民國偏安政權長治久安的適當途徑。有力使力,無力使智,大智教化教人以識時務者為俊傑;面臨對岸彼強我弱,只能智取而非情緒用事。兩岸並存的事實已近七十載,此際不宜採取儒家式「正名」的思考模式與之對抗,而應走向道家式「全生」途徑,用以善保百姓福祉。這種安身思想的改變,屬於大智教化眼中價值論的二度轉向,頭一回只算是人生信念的遷移。作為偏安超過一甲子的政治實體,近年卻以反中、正名的姿態來支撐主體性,除非有機會成為花旗國的附庸及兒皇帝,否則就是多此一舉,還不如重拾「中國人」話語權來得務實。

    大陸雖以強鄰壓境,但在同屬中華民族的事實下,認同「兩岸一家親」大可解套許多無謂煩惱。尤其是即將成為全球第一經濟體而不斷「讓利」給臺灣的磁吸效應,我們唯有智取共產黨,方能換取一些喘息時空,否則只會迅速消亡。大智教化主張「從人生看宇宙」,臺灣人現實生活中的天地時空不時被對岸擠壓,即使以民粹式選舉或公投反映出頭天,但是又何奈?政治智慧在於「爭一時也爭千秋」,偏安政權不等於地方政權,盡量以不變應萬變或可找到出困之路,不斷以小動作刺激對方做出激烈反應以換取選票絕非良策。太陽底下無新事,有的只是雜瑣事;選舉語言和動作明眼人一看便知,不必當真,否則只會自尋煩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