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8日 星期四

從卡維波到陶白蘇




        按下上傳鍵,學生的成績遂由我的指尖流向他們一生的註記中。講授生命課,原則是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皆大歡喜;只要願意來選課,沒有理由讓年輕的人生不及格。接下去就是放暑假,我闔起電腦,一絲意念閃過心頭,浮現在眼前的恍如三十載一覺生涯夢。都過了三十年啊!遙想那時候剛拿到博士學位,不久便謀得一席教職,既安身且立命,在安定中發展至今,終於走到入老跟前。暑假一過我就有資格領取老人卡,這張卡意味著僅有的一些人生選項,從此可以打對折。只是最近發現,連長期引以為傲的食量,都已呈現對折情勢,物質享受勢必得讓賢給精神生活,走向「性靈的靈性」了。

    回憶我的靈性開顯,一言以蔽之,「從卡維波到陶白蘇」是也。二十五年前我去桃園中央大學哲學所兼課,所上有老師筆名「卡維波」經常見報,一問之下竟是「卡納普、維根斯坦、波普」三位邏輯分析哲學家的縮寫。其中波普正是我的碩博士論文鑽研對象,另二者亦曾經心儀。我靠著邏輯推理取得學位入行任教,心智活動於半百之際產生極大變遷,逐漸走向詩情化境,堪稱「人生典範轉移」。出身西方當代哲學,日後竟向中國古代詩人認同回歸,尤其是儒道融通的「陶淵明、白居易、蘇東坡」,連自己都說不清楚為什麼。倘若「卡維波」令我步上安身立命途徑,「陶白蘇」就是助人了生脫死的三盞明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