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0日 星期日

回首10:初中




我初中畢業那年,臺灣才開始實施九年義務教育而廣設國中,所以嚴格說來,我跟國民中學完全沾不上邊。好在後來於大學裏教中學師資生,並且擔任他們的實習指導老師,因此有機會到全省各地的國中去訪問探視。跟我們那個時候比起來,一個明顯而有趣的改變乃是男女合班。我們過去念初中是通過聯考分發的,一般都是進的和尚或尼姑學校,也就是清一色男生或女生,甚至上了高中還是如此。當初男女分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於升學考量,避免讓少男少女分心。問題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個少年不思春?因為身處於青春期嘛!世上原本就是男女各半、自然相處,為了要專心求學而將彼此隔離,似乎有些小題大作、不近人情。老實說,初、高中念和尚學校的經驗,加上自幼沒有姐妹,我自認深深影響及日後的兩性關係。
      
    念小學時一開始懵懵懂懂,不覺得女生有何特別;越往高年級走,越感到女生不是很可愛便是很凶悍。抱著心目中的分別相,我進入完全是同性的初中,只好把注意力集中到漂亮的女老師身上去。可惜老師當中漂亮的不多,年少時光遂在苦澀與迷茫裏度過。我考上的是所第一志願的初中,然而擺脫掉惡補,功課竟然一落千丈;雖然三年後還是順利考上公立高中,卻是吊車尾的偏遠學校。如今回想起來,初中三年真的乏善可陳;印象是漫畫不看了,代之以白話翻譯的古典文學作品,另外一項興趣便是集郵。那年頭政府大力宣導集郵有「怡情、益智、儲財」三大功能,使之幾乎成為全民運動。記得畢業前夕「清明上河圖」郵票問世,我早上五點去排隊,好不容易買到十套;它們到如今還躺在我的集郵本內,聽說增值了不少。
   
當年的初中和現今的國中還有一個大不同,那便是沒有所謂「一綱多本」,有的只是根據統一大綱編寫出來的標準本。它的優點為便於準備以應付聯考,缺點則是意識型態掛帥的與現實脫節;如此一來地理像歷史、歷史則近乎公民課。課本告訴我們,中華民國有三十五省、十二院轄市,加上西藏、蒙古兩地方;多年後我踏上中國國土,才發現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有趣的是,臺北市至今仍有庫倫街與迪化街,而高雄市則有察哈爾路,算是為歷史作見證。反倒是青島市東新城區有一大堆用港澳及臺灣各地命名的街道,又讓人耳目一新。半世紀前的苦悶少年,如今已是兩鬢泛白;如果不是提筆寫作,塵封的往事幾乎完全淡忘。斑駁的記憶,照見我的老態;而信手拈來的塗抹,又令我有種返老還童之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