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6日 星期六

回首08:中小




小學中年級生介於八至十歲之間,應該是身心單純、天真活潑的年齡,可是作為以推動生命教育為終身職志的教師,當我聽說臺灣學生自殺的最低年齡已降至小三生的身上,還是覺得相當吃驚與遺憾。話說我在九、十歲左右時,只會讀充滿注音符號的《國語日報》,根本不知道自殺為何事;如今的孩子接觸的則是圖文並茂的《蘋果日報》,其對社會案件的描繪常是鉅細靡遺,難免會讓人有樣學樣。政府早自二十年前就開始推動生命教育,而且一起步即肩負起學生自殺防治的責任。無奈老師的苦口婆心,抵不過媒體的推波助瀾;猶記某著名藝人上吊自殺,媒體不分晝夜地密集報導,當週全臺自殺人數立即大增便是明證。對兒童的潛移默化當以家庭與學校教育為主,只是如今社會風氣的負面影響不斷滲入,確實是一大隱憂。
   
接下去我想討論的是一種流行趨勢,它如今已降臨在小學生的身上,而且為政府所鼓勵,並大受家長歡迎,那就是學洋文。洋文一般指英語,臺灣人其實更嚮往美語,君不見到處都是兒童美語補習班林立。我小時候是從十二歲上初一時才接觸到英語,如今還是張口結舌,不知所云。也許正是因為許多大人英語不夠溜,所以主張從更小的年紀學起,有些孩子從幼兒園便開始洋腔洋調了。現今它更具有正當性,因為由政府帶頭提倡,連國家考試都得加上英文一科。這些作法目前都美其名曰「與國際接軌」,但是看看日本人英語普遍不夠溜,卻長期以來皆行駛在國際正軌上,甚至像電器用品,早成為國際之軌。我並不反對孩子學美語英文,但是更重視下一代的漢語中文素質;如果捨本逐末,實非國家民族之福。
   
也許有人以為搬出國家民族的大帽子是落伍之論,身處後現代社會,應該全球化、國際化才是。的確,擁有全球視野和國際經驗,對孩子的未來事業及生涯發展大有益處。不過我倒是突發奇想地認為,與其從小花大錢學外語,不如找個有公信力的組織,去大力推動交換學生或短期留學計畫,盡量讓每個小朋友都有機會到英語國家或地區去正式上一學期課。能夠在英語環境中生活半年,也許終身受用。大家都以為美國很遠,其實作為美國最靠近東方的領土關島,與臺灣只有三小時的飛行航程。那兒駐紮了大批美軍。我們的地方教育當局可以考慮去跟對方接觸一下,看看有沒有機會讓孩子出國快樂學習。如果把學外語當成一項投資,政府更應該積極推動短期留學並積極補助才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