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考上大學的1973年有三位生物學家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他們研究的專門領域是動物行為學,三人分別花了大半生,去觀察研究蜜蜂或雞鴨鵝的外顯行為。其中有位學者提出一套有關學習關鍵時期的理論,後來我還曾經在心理學課本中讀到。此一理論大致是說,任何高等生物在學習生存與生活技能時,都有一段可以觀察並計量的時期。以人為例,三歲以前的模仿學習頗具關鍵性;錯過這個階段,再想學就不免事倍功半。這或許就是經驗性說法「三歲看一生」的由來。不過當初科學家注意這個現象,是從觀察小雞、小鴨、小鵝開始的,他們觀察到家禽自卵中孵出後,張開眼睛看見的第一個會動的物體,便認定是母親而追隨之。有張著名的相片,呈現這位科學家在前面行走,後面跟著一群小鵝,想必是他因緣際會當上了鵝媽媽。
既然是科學理論,想必可以實驗證明;我雖然沒有探詢究竟的精神,卻在一個奇妙的際遇中,意外地得到驗證。事情是這樣的,學生時代有年暑假跟同學到福隆海水浴場露營,玩得一身骯髒狼狽,回程搭火車不好意思去擠客車廂,只好窩進燠熱的貨車廂內席地而坐。我們坐在稻草上昏昏欲睡,面前疊了一堆又一堆的蛋盒子。過了一會兒,大概是天氣太熱的緣故,奇妙的事情發生了;當車子停靠站時,盒子卻不斷晃動。不久便見到蛋殼陸續裂開,一隻隻濕漉漉的小鴨子破卵而出。又過了一陣,鴨毛乾了,變成毛茸茸的鮮黃色,小傢伙也開始吱喳不休;重點為我是它們第一個張眼看見的物體,於是便跳在我身上打轉。那天下午我當了一個多鐘頭快樂的母鴨,苦惱的是下車時十幾隻小鴨跟著我在月臺上疾走,結果當然是一片混亂。
我已經不記得那天是如何收拾殘局的,要怪只能怪天太熱造成鴨蛋提早孵化,卻讓我意外地接觸到一場生命降臨的洗禮。小鴨子跟著我走是本能的反應,人之初有樣學樣不也是一樣?據說人類三歲以前的心智活動和行為反應,還不如我們的遠親黑猩猩呢!不過只要三歲前正常地學習,日後的成就將不可限量。人跟猩猩分道揚鑣的重大差異是語言的使用,人類特有的講話溝通能力,令個體不斷接受刺激並作出反應,從而大大地開發了頭腦的潛力。我們不但改善了自己的生活,也創造出集體的文明。所以打算生小孩的人,必須想清楚孩子在滿三歲可以送進幼兒園以前,托嬰及家庭教育要如何進行。子女這一生的成敗,很大一部分決定於這一階段的養育教化,為人父母者能不慎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