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0日 星期日

回首07:初小



   
八月底、九月初是中小學開學的日子,報載有小學校長率領主任於開學當天,列隊歡迎小朋友的到來,並送上青蔥一支及智慧卡一張,象徵來年大家變得更聰明也更有智慧。這真的是別出心裁的作法,相信頗得孩子們喜愛,也更樂於去上學。相形之下,托兒所和幼稚園的情況就不同了;尤其是小班生,家長不捨子女頭一天去過團體生活,還得演出一場十八相送才罷休。其實幼教並非義務教育,從小一開始才算是。公立國小規定要六足歲方能入學,我出生於十月,差了一兩個月,因此便在未足歲的情況下改念私校;好在當年以軍人子弟身分獲得補助,否則學費貴得驚人。不過在那個惡補盛行的年代,私校的填鴨政策確實發揮相當大的功效,讓我們班三十八人全部考上初中,我還錄取第一志願。
   
回想小學六年加上初中三年,的確是我的啟蒙年代;如今的九年一貫,當年分為國校和初中兩階段,後者是用考的。小學時代的生活確實有些記憶模糊,不過初小階段學習的課程名稱,我至今仍有印象,那便是國語、算術、常識三門課。這三門課現在分屬語文、數學及生活三大學習領域,其中的常識課最為我所重視。經歷了半個世紀的知識洗禮和學習生活,自己甚至成為學者及教師,我肯定生活來自常識,「常識即生活」。為了提倡我的常識哲學,十年前我甚至寫了一本題為《從常識到智慧》的小書。事實上,時下初小的「生活」領域,到了中小以上便分化為「自然與生活科技」、「社會」、「藝術與人文」等領域;它們所反映的,正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三大知識領域。通過知識學習可以從常識走進智慧之境,但是知識不該背離常識,否則就與生活不相應。
   
我的初小教育主要是識字教育,由於我日後成為文字工作者,這理當算是最重要的啟蒙時期。華人使用方塊字,古代講「六書」以示文字的由來,老師也用心地教導我們一筆一劃地寫好楷體字。這種正體字因為大陸推行簡體字,遂被視為繁體字。繁體字寫起來固然有點繁,不免令人心煩,但它畢竟其來有自,此即我們造字的傳統以及締造的文明。當年我們還學會使用注音符號,如果一寫不出來,可以暫時用注音取代;但現在大陸上用的則是漢語拼音,臺灣也在低調使用。但不管是用臺灣這套國語文,還是大陸的漢語中文,華人子弟都需要完完整整、正正經經地學好使用語言和書寫文字,而非社會上流行的所謂「火星文」網路及手機語文,否則便會造成溝通斷層,甚至出現文化危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