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賢以儒教為人文教,我則宣揚大智教為人生教,對此有所闡述:「人生教宣揚傳布一套適用於當今華人社會的生命學問,用以助人『安身立命、了生脫死』,二者分屬生活智慧與生死智慧。此等智慧係由古今中外聖賢才智的『性靈之靈性』提煉而得,去蕪存菁,推陳出新,從而開創出『行中道、安現世、了生死』的本真人生。」其中「性靈之靈性」即指向以美感體驗而非道德實踐為主的精神歸宿。「性靈」是晚明文人團體「公安派」的寫作風格,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甚為林語堂所喜而效法之,遂得以成就「幽默大師」的美譽。性靈書寫反映出一定創作上的美學旨趣,足以通過美育以簡化與淨化人們的身心狀態。
「性靈之靈性」的美學與美育呈現一系傳承,此即「莊子、竹林七賢、陶淵明、白居易、蘇東坡、唐伯虎、公安三袁、林語堂」八組人格典範,其中除莊子外皆為文人而非哲學家,此即大智教的美感體驗傾向。而即使是哲學家,莊子的立場也屬美學情意境界。勞思光在《中國哲學史》內有所分判:「莊子之自我,駐於『情意』一層;此種『情意我』就發用而言,為觀賞之我,故可說“Aesthetic
Self”;就其體性而言,則為純粹之生命境趣,與形軀我決不相同。……破除形軀我之理論,在莊子學說中可分兩點。第一為『破生死』之說;第二為『通人我』之說。……『通人我』之理論實為『破生死』之理論之延長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