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偉勳推崇莊子是「心性體認本位的中國生死學的開創者」,他進一步表示:「能兼哲理性與宗教性(或高度精神性)雙重普遍意義與深度的現代生死學,必須建立在『心性(本心本性)體認本位』上面,而此涉及生死的『心性體認』,以極具現代意義的禪道(亦即道家與禪宗的融合)所發揮表現的,最為殊勝……。」而信仰人文教的牟宗三則引用莊子的話說:「所謂『明於本數,繫於未度』,以及『其於本也,宏大而辟,深閎而肆;其於宗也,可為調適而上遂矣』諸語,可為中國文化生命之寫真。」由此可見儒道融通的生命進路,是相當適於國人的安身與了生之道;至於納入禪宗思想,可視為道家式的格義,進而有容乃大。
牟宗三以儒家思想為人文教,其理想緣於:「吾人處今日,單據日常生活之軌道與提撕精神啓發靈感兩義,而謂於科學與民主之外,有肯定並成立人文教之必要。若推廣言之,為任何國家著想,皆當於科學與民主之外,有肯定『宗、教』或『宗教』之必要。否則一民族絕無立國之本,亦絕無文化生命可言。」民主與科學是五四運動時期所提倡的「德先生」和「賽先生」,希望讓中華民國長治久安。一百多年過去了,民國依然屹立於美麗島嶼之上未曾動搖,此即國人安身立命之所繫。人文教希望彰顯國家與人民的文化生命,大智教則進一步強調面對個人自然生命了生脫死的必要。前者兼濟,後者獨善,人生信念盡在其中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