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0日 星期日

大智教 10-1 美育化宗教:美育化

 


 

        任何宗教教誨無不許諾生前死後之種種,此一生死分判實就「形軀我」而言,若能將關注轉向「情意我」而學得自我觀照,則可達於「破生死」之境。此乃道家思想最高境界,勞思光發現:「展示情意我之境,及破除形軀我、認知我之理論,莊子皆遠勝於老子,故莊子實為道家學說之完成者……」莊子哲學通過文學表述達於美學意境,是極佳的人生美育起點;更足以轉化純化簡化各宗教的生死觀,以形成「美育化宗教」。「美育化宗教」不同於「美育代宗教」的汰舊換新,而是融匯貫通下的有容乃大;宗教性依舊在,只是內涵已通過美育化而不再劃地自限。各宗教的門戶之見遂得以一一破除,而達於「和且互通」的境界。

 

        我「從人生看宇宙」,提出「美育化宗教」的論點;其中「美育」代表需要學習的人生安頓之道,「化」則具有化成、消融、度化等多重寓意,「宗教」則反映一定的宇宙或世界觀。考察西方文明的發展軌跡,神話與宗教跟科學與哲學呈現一定消長之勢,這可由我所引介的新自然哲學論述看出。倘若從宇宙看人生屬於常識性考察,則從人生看宇宙就需要一定的愛智慧見逆向思考;先貞定人生的有限卻圓滿性,再體現宇宙的宏偉及空靈性。宇宙即世界和天地,天人地謂之「三才」,人存活在世間一天,就要順其自然地頂天立地。此乃審美而非倫理取向的存在抉擇。將宗教信仰美育化只算第一步,消融度化才是真正目的。

2024年6月23日 星期日

大智教 9-4 宗 教:大智教


 

        前賢以儒教為人文教,我則宣揚大智教為人生教,對此有所闡述:「人生教宣揚傳布一套適用於當今華人社會的生命學問,用以助人『安身立命、了生脫死』,二者分屬生活智慧與生死智慧。此等智慧係由古今中外聖賢才智的『性靈之靈性』提煉而得,去蕪存菁,推陳出新,從而開創出『行中道、安現世、了生死』的本真人生。」其中「性靈之靈性」即指向以美感體驗而非道德實踐為主的精神歸宿。「性靈」是晚明文人團體「公安派」的寫作風格,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甚為林語堂所喜而效法之,遂得以成就「幽默大師」的美譽。性靈書寫反映出一定創作上的美學旨趣,足以通過美育以簡化與淨化人們的身心狀態。

 

        「性靈之靈性」的美學與美育呈現一系傳承,此即「莊子、竹林七賢、陶淵明、白居易、蘇東坡、唐伯虎、公安三袁、林語堂」八組人格典範,其中除莊子外皆為文人而非哲學家,此即大智教的美感體驗傾向。而即使是哲學家,莊子的立場也屬美學情意境界。勞思光在《中國哲學史》內有所分判:「莊子之自我,駐於『情意』一層;此種『情意我』就發用而言,為觀賞之我,故可說“Aesthetic Self”;就其體性而言,則為純粹之生命境趣,與形軀我決不相同。……破除形軀我之理論,在莊子學說中可分兩點。第一為『破生死』之說;第二為『通人我』之說。……『通人我』之理論實為『破生死』之理論之延長而已。

  

2024年6月16日 星期日

大智教 9-3 宗 教:人文教

 


 

        傅偉勳推崇莊子是「心性體認本位的中國生死學的開創者」,他進一步表示:「能兼哲理性與宗教性(或高度精神性)雙重普遍意義與深度的現代生死學,必須建立在『心性(本心本性)體認本位』上面,而此涉及生死的『心性體認』,以極具現代意義的禪道(亦即道家與禪宗的融合)所發揮表現的,最為殊勝……」而信仰人文教的牟宗三則引用莊子的話說:「所謂『明於本數,繫於未度』,以及『其於本也,宏大而辟,深閎而肆;其於宗也,可為調適而上遂矣』諸語,可為中國文化生命之寫真。」由此可見儒道融通的生命進路,是相當適於國人的安身與了生之道;至於納入禪宗思想,可視為道家式的格義,進而有容乃大。

 

        牟宗三以儒家思想為人文教,其理想緣於:「吾人處今日,單據日常生活之軌道與提撕精神啓發靈感兩義,而謂於科學與民主之外,有肯定並成立人文教之必要。若推廣言之,為任何國家著想,皆當於科學與民主之外,有肯定『宗、教』或『宗教』之必要。否則一民族絕無立國之本,亦絕無文化生命可言。」民主與科學是五四運動時期所提倡的「德先生」和「賽先生」,希望讓中華民國長治久安。一百多年過去了,民國依然屹立於美麗島嶼之上未曾動搖,此即國人安身立命之所繫。人文教希望彰顯國家與人民的文化生命,大智教則進一步強調面對個人自然生命了生脫死的必要。前者兼濟,後者獨善,人生信念盡在其中矣。

 

2024年6月9日 星期日

大智教 9-2 宗 教:生死許諾

 


 

       世上任何宗教系統大多會提供信眾有關生前死後之種種,此乃宗教不可或缺的許諾或信諾;大智教非但不作此想,且加以拒斥,因此屬於反諷式擬似宗教之非宗教。天然哲大智教是「後現代儒道家」的哲理教,希望培養「知識分子生活家」的人格典型,懂得活在現世妥善拿捏兼濟和獨善的分寸,死而後已。這種人格典型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一定修養工夫始能達致;我所提倡的大智教化將之分為三方面以身體力行:「自我貞定、社會實踐、國族認同」。其中最後一項是身處海島一隅的中華民國國民,必須知命但不認命的人生命題。大智教化是成年國人的生命教育,教人學會如何頂天立地,國族認同正是必須踏出的第一步。

 

       中華民國是內戰後的偏安政權,而非地方政權或流亡政權,此乃國人安身立命的基本狀態。至於了生脫死之道,「生死學之父」傅偉勳有解:「儒家與道家對於傳統中國人的思維模式與生死態度,各別所留下的影響都一樣深遠。儒家倡導世間世俗的人倫道德,道家強調世界一切的自然無為,兩者對於有關(創世、天啓、彼岸、鬼神、死後生命或靈魂之類)超自然或超越性的宗教問題無甚興趣,頂多存而不論而已。……佛教除外的中國思想文化傳統,並不具有強烈的宗教超越性這個事實,在儒道二家的生死觀有其格外明顯的反映。」當年我繼承傅老遺志而創辦南華生死所,對他所講述的人生哲理信念不曾或忘,且樂於發揚光大。

 

2024年6月2日 星期日

大智教 9-1 宗 教:立宗設教

 


 

        宗教立宗設教度化信眾,信不信由人;信者堅信,不信恆不信,隨緣流轉而已。我自認是有信仰及信念的人,但對宗教雖有感卻認識膚淺,也無心深入,僅屬常識之見而已。常識大多跟著感覺走,我花了半世紀去感受人生本然,於入老之際豁然大悟,乃拈出大智教作為安身與了生的自度之道,寫出來則希望以文會友,善結有緣人,若足以度人則不失功德一樁。宗教常與信仰聯結在一道,但我始終認為二者其實是兩回事。宗教歸團體活動,信仰屬個人抉擇;一個人可以選擇信這門或那門教,也可以選擇不信教。不信宗教不表示沒有信仰或信念,每個人多少都有自己的人生信念;我把自己的信念發展為大智教,說與有緣人聽。

 

        我的宗教觀跟相信儒家人文教的牟宗三類似,他曾說:「儒教,在中國雖未成為宗教,然卻實為『宗教的』,……因它實代表一種人生之基本肯定。……宗教,如中文所示,有宗有教。宗是其歸宿,教是其軌道,(方法理論皆含於軌道中。)依宗起教,以教定宗,故中國以前只言教,而不合言宗教。言宗教則彰顯『依他之信』,只言教,則歸與自信自肯,而唯是依教以如何成聖、成仙、成佛。」在他看來,西方宗教乃「依他之信」,中國傳統三教則通過信仰而證成聖賢或仙佛。我對西洋及本土諸教保持尊重,但存而不論,同時樂於接納儒道融通的人生信念,並嘗試立宗設教,將之打造成相信現世主義的反諷式天然哲大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