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宗教教誨無不許諾生前死後之種種,此一生死分判實就「形軀我」而言,若能將關注轉向「情意我」而學得自我觀照,則可達於「破生死」之境。此乃道家思想最高境界,勞思光發現:「展示情意我之境,及破除形軀我、認知我之理論,莊子皆遠勝於老子,故莊子實為道家學說之完成者……。」莊子哲學通過文學表述達於美學意境,是極佳的人生美育起點;更足以轉化純化簡化各宗教的生死觀,以形成「美育化宗教」。「美育化宗教」不同於「美育代宗教」的汰舊換新,而是融匯貫通下的有容乃大;宗教性依舊在,只是內涵已通過美育化而不再劃地自限。各宗教的門戶之見遂得以一一破除,而達於「和且互通」的境界。
我「從人生看宇宙」,提出「美育化宗教」的論點;其中「美育」代表需要學習的人生安頓之道,「化」則具有化成、消融、度化等多重寓意,「宗教」則反映一定的宇宙或世界觀。考察西方文明的發展軌跡,神話與宗教跟科學與哲學呈現一定消長之勢,這可由我所引介的新自然哲學論述看出。倘若從宇宙看人生屬於常識性考察,則從人生看宇宙就需要一定的愛智慧見逆向思考;先貞定人生的有限卻圓滿性,再體現宇宙的宏偉及空靈性。宇宙即世界和天地,天人地謂之「三才」,人存活在世間一天,就要順其自然地頂天立地。此乃審美而非倫理取向的存在抉擇。將宗教信仰美育化只算第一步,消融度化才是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