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4日 星期六

大智教 5-3 後現代:天人觀

 


 

 以「自然的哲學」作為「自然哲學」的擴充與延伸,具有一定的合法性與正當性,因為「自然哲學」一辭雖為外文中譯,但其中「自然」乃是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的古老中國哲學概念,不能因為翻譯而掩蓋原有旨趣與內涵。不同於「社會」為組合轉借辭彙,「自然」原本便擁有不能取代割裂的豐富意涵,此即「自然而然」。蓋「社會」係由「社」與「會」二字組成,最早見於宋代,指的是在「社稷神廟」前的「人群集會」以討論公眾事務。十九世紀末「社會」被借來翻譯由西方傳入的「社會學」,而它更早的譯名則為「群學」,其實更接近原意。通過翻譯傳播新知是西學東漸下的方便法門,背後卻隱藏著一定的文化移植動機。

 

        從東亞歷史看,西學東漸難免會通過洋槍大炮而傳入,日本覺醒較早,十九世紀中葉明治天皇便開始提倡維新,滿清則掙扎至二十世紀初期才被動改革。以與「自然」有關的翻譯為例,早先皆以「性」、「天」、「格物」、「博物」等辭彙,來表達「自然主義」、「自然淘汰」、「自然科學」、「自然史」等西方概念,到上世紀初才受到日本漢字翻譯影響,為「自然」創造了「大自然」的新義。大自然即指宇宙、世界、天地,而《易經》很早便將天人地視為「三才」。人既無逃於天地之間,就該學會如何頂天立地,此即安身立命之道。「安身立命」為禪宗語,借給儒道二家去提倡「天人合一」,是後現代新自然哲學適足以充分發揮之處。

 

2024年2月17日 星期六

大智教 5-2 後現代:科學觀與技術觀

 


 

        後現代的科學觀與技術觀肯定不同於現代甚至前現代的觀點,由於科學革命後,作為分科之學的科學各學科開始走向專門化與專業化,形成隔行如隔山的門戶之見,最終呈現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的割裂。有識之士對此感到憂心,遂於上世紀七零年代開始提倡「通識教育」,以重拾二者對話可能。作為應用哲學重要環節的新自然哲學,若搭配後現代科學哲學,適足以擔當此一重大任務。必須承認的是,各門科學益形深化,不但隔行如隔山,連同行內的分支都難以相互瞭解進而包容。同行專家尚且如此,外行人又如何一窺科學真實面貌。幸好還有「科學普及運動」的推行,史學家、哲學家及科學家或可在此一平臺上攜手合作。

 

        自然哲學走進二十一世紀後現代,看似無以為繼,其實大有可為。作為科學哲學所傳承的自然哲學,大可整合科學哲學重返江湖,不但關注「科技與社會學」的問題,更足以強化「科學技術學」的內涵。此二者都是後現代新興學科,主要由人文社會學者就科學與技術在現當代的發展加以檢視及批判。不同於科技專家的內部視角,人文社會學者多經由外部考察;一方面得以照見科技社會的歷史景深,另一方面更能夠促成個人擺脫科技宰制得到身心解放。「自然」概念同時具有「大自然」及「自然而然」雙重意涵,後者有能力挽救前者所造成的人性割裂。藉推廣自然無為、為而不有的處世態度,教人以善用而非濫用科學技術產物。

 

2024年2月10日 星期六

大智教 5-1 後現代:世界觀與知識觀

 


 

        自然哲學的演變反映出一系世界觀的革新,這就是從亞里斯多德目的論的定性世界觀,轉向牛頓機械論的定量世界觀。其演變過程長達兩千年,終於形成科學革命,結果是自然科學到頭來革掉了自然哲學的命。如果以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作為科學革命成功的表徵,兩百多年間新的世界觀在自然科學各方面都出現了跨時代的進展。物理學由力學逐步擴充至熱學、光學、電學、磁學及原子與量子物理,從而反映在現今「普通物理學」教材中。化學則在拉瓦錫、道爾頓、門得列夫的努力下立足於世。而將動物學與植物學融匯成生物學,並提出「生命同源」、「自然淘汰」的演化觀點,則歸功於達爾文和華萊士的不朽貢獻。

 

        世界觀的改變反映在知識發展中,到如今已呈現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三分局面,哲學僅限縮成人文學科之一。哲學如何重建新知識觀,答案或許可以從發揚新自然哲學精神改革起。既然前科學的哲學幾乎無所不包,那麼後科學的哲學不妨重拾初心,為知識觀的統整作出貢獻。這是說哲學要通過批判的初衷,去改善世人見樹不見林的一曲之見,再伺機引領人們擴充視野,為知識觀尋回迷失的目的。目的論不必然是決定論的命中註定,也可以是存在論的事在人為。面對科技當道下人性沉淪困境,可以發現問題出在自然哲學失去人生目的後的力不從心。反身而誠,貞定後現代世界觀與知識觀,必須對自然哲學再視與再思。

 

2024年2月3日 星期六

大智教 4-4 宇宙論:科 學


 

        當宇宙論從哲學步入科學領域,所呈現的面貌就完全不能相提並論了。科學宇宙論走計量和觀測途徑,實事求是無徵不信。而隨著理論物理學及天文望遠鏡不斷深化發展,過去百年間已足以提供人們一幅目不暇給的宇宙圖象。近年英國宇宙學家巴羅著有科普讀物《宇宙之書》,從托勒密講到牛頓及愛因斯坦,同時引介後現代宇宙、非主流宇宙以及失控的宇宙等各式各樣新穎觀點。值得一提的是,書中以一小節講述哲學家康德所提出的「星雲假說」;他描繪太陽系是由自轉氣體與塵埃共同組成,類似雲霧狀故稱「星雲」。此說至今仍在活躍運用,可視為哲學家通過想像與觀察,在科學宇宙論及天文學方面的重大貢獻。

 

        現當代的科學宇宙論根據天文學家的觀察和推算,發表了一些數據,幾乎已形成科普常識。例如宇宙的壽命約為一百三十七億歲,我們所在的銀河系約有一千億個發光發熱的恆星,又整個宇宙中又大約有一千億個銀河般的星系等等。在常識之外,巴羅更宣揚一種稱作「人擇原理」的觀點,它大致是說人類所觀測到的現存宇宙,在形成過程中出現了各種變項與常數,到頭來竟恰到好處地在地球上創造出生命,尤其是具有認知意識的人。換言之,是人類所面對的這個特定宇宙,彰顯出我們的存在。此一頗具「萬法唯心造,存在即被知」哲學意味的論點,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溫堡肯定,構成另一種「偶然與必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