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五

大智教 3-2 近現代:科學革命


 

        西方世界在邁入近代後出現兩樁重大事件,對後世影響深遠,直到今日,那便是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與十七世紀的「科學革命」。改革與革命的不同在於效果上的差異,通常革命較為全面而澈底,呈現的是大幅汰舊換新。不同於政治革命往往是千萬人頭落地,科學革命所帶來的大多為「腦內革命」,屬於思想觀念方面的重大變革。對照來看,西方宗教改革主要分為二輪,首輪於十一世紀由羅馬公教分化出希臘正教,次輪則於十六世紀促成基督新教誕生;但三者至今仍能和平共存,共同構成廣義的普世基督宗教。相較之下,科學革命其實更接近自然哲學革命,最終結果是自然哲學演變成自然科學,前者全盤退居歷史幕後。

 

        「科學革命」一辭係上世紀由科學史學家夸黑所創,意指發生於十七世紀自然哲學中一連串的經驗知識變革,尤其是從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到牛頓對天文現象探究所形成的新觀點,簡言之,就是把「亞里斯多德托勒密系統」的「地球中心」宇宙論轉變成「太陽中心」。附帶一提的是,「哥白尼革命」也用於指涉康德哲學內的認識論轉向,將主觀與客觀的批判研究取向易位。後世對科學革命的主要論述集中在兩點,首先是將亞里斯多德嚴格區分物理學與數學的研究路線打破並加以融合,其次則是把亞氏基於「四因說」之內目的因的目的論宇宙觀,轉向漫無目的的機械性宇宙觀,由此可見科學革命所具有的典範轉移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