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自然哲學無疑屬於現今自然科學的前身,自然科學出現在十七世紀「科學革命」以後,至十九世紀所形成各門「分科之學」已大致齊備;依此觀之,科學史理當包含前科學的自然哲學史,跨度長達兩千三百年。在漫長的知識發展過程中,中世千年由於籠罩在教會威權和神學主導下,常被視為「黑暗時期」,但從全方位深入考察下,發覺這種觀點純屬偏見。當然中世紀自然哲學的確長期受到亞里斯多德思想影響,並未有太多創見;但就哲學理性與宗教信仰多少能夠融匯貫通,而非全由教會獨斷的情況看,肯定具有承先啓後、繼往開來的貢獻。哲學重於批判,近代對中世思想撥雲見日的批判,讓世人看見前科學的曙光。
眾所週知且毫無疑義,真理之光的輝映不絕,在中世紀由教會所創辦的「大學」居功至偉,至今尤甚。由於其拉丁文字義同時代表「宇宙」與「共通」,反映的正是有容乃大的學術研究與作育英才的不朽精神。滿腹經綸的「大師」在大學授課的傳統,可上溯至柏拉圖「學院」與亞里斯多德「學園」的傳道授業。此一傳統至中世紀先保存在修院之內,繼而擴散至世俗社會,由大師及生徒共組「會社」,以講授「四科」與「三目」,一旦階段性學成,便可獲頒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如今全球各大學頒授學術研究的最高學位,大多稱作「哲學博士」的傳統即源於中世,當時哲學幾乎無所不包,當然也包含科學前身的自然哲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