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各種宇宙論無不反映一定的宇宙觀,其中以亞里斯多德物理性目的論的宇宙觀影響最深遠,長達兩千年,直到被牛頓學說所取代。牛頓用他所發明的流數(微積分)去處理星體移動與變化的問題。這不但打破亞氏區分物理與數學的作法,更開創近代以力學為起點的基本物理學。數學的機械論表述不同於物理的目的論表述,亞氏探究事物本質的實體性思維,逐漸被牛頓之後描述現象活動的函數性思維所取代。然而十七世紀主張機械觀點的笛卡兒與牛頓機械世界背後,依舊有著全能上主無所不在的力道,一直要到十九世紀現代科學應運而生後,這種目的性的假設才真正讓位給經驗的、實證的、機械的、唯物的科學主義觀點。
近代哲學終止於德國大哲黑格爾去世之年,他利用獨到的辯證法,建構了史上最後一個宏大的自然哲學論述。其表述皆屬形上思辨產物,無法通過當時方興未艾的經驗科學證實,從而讓自然及宇宙問題的探究逐漸退出哲學。自然哲學至此正式轉化為自然科學,而邁入現代的十九世紀,連模擬自然科學的社會科學也趁勢崛起,孔德及費希納分別創立的「社會物理學」及「心理物理學」便是明證。「科學」在古希臘指的就是理論知識,概括宇宙與人生諸問題。回顧西方哲學史與科學史,在現代科學出現以前,探討自然奧秘仍屬哲學重要關注。後來科學知識不斷分化,哲學家便轉而「後設地」關注科學本身,從而形成科學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