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0日 星期六

大智教 3-3 近現代:現代科學

 


 

        史上各種宇宙論無不反映一定的宇宙觀,其中以亞里斯多德物理性目的論的宇宙觀影響最深遠,長達兩千年,直到被牛頓學說所取代。牛頓用他所發明的流數(微積分)去處理星體移動與變化的問題。這不但打破亞氏區分物理與數學的作法,更開創近代以力學為起點的基本物理學。數學的機械論表述不同於物理的目的論表述,亞氏探究事物本質的實體性思維,逐漸被牛頓之後描述現象活動的函數性思維所取代。然而十七世紀主張機械觀點的笛卡兒與牛頓機械世界背後,依舊有著全能上主無所不在的力道,一直要到十九世紀現代科學應運而生後,這種目的性的假設才真正讓位給經驗的、實證的、機械的、唯物的科學主義觀點。

 

        近代哲學終止於德國大哲黑格爾去世之年,他利用獨到的辯證法,建構了史上最後一個宏大的自然哲學論述。其表述皆屬形上思辨產物,無法通過當時方興未艾的經驗科學證實,從而讓自然及宇宙問題的探究逐漸退出哲學。自然哲學至此正式轉化為自然科學,而邁入現代的十九世紀,連模擬自然科學的社會科學也趁勢崛起,孔德及費希納分別創立的「社會物理學」及「心理物理學」便是明證。「科學」在古希臘指的就是理論知識,概括宇宙與人生諸問題。回顧西方哲學史與科學史,在現代科學出現以前,探討自然奧秘仍屬哲學重要關注。後來科學知識不斷分化,哲學家便轉而「後設地」關注科學本身,從而形成科學哲學。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五

大智教 3-2 近現代:科學革命


 

        西方世界在邁入近代後出現兩樁重大事件,對後世影響深遠,直到今日,那便是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與十七世紀的「科學革命」。改革與革命的不同在於效果上的差異,通常革命較為全面而澈底,呈現的是大幅汰舊換新。不同於政治革命往往是千萬人頭落地,科學革命所帶來的大多為「腦內革命」,屬於思想觀念方面的重大變革。對照來看,西方宗教改革主要分為二輪,首輪於十一世紀由羅馬公教分化出希臘正教,次輪則於十六世紀促成基督新教誕生;但三者至今仍能和平共存,共同構成廣義的普世基督宗教。相較之下,科學革命其實更接近自然哲學革命,最終結果是自然哲學演變成自然科學,前者全盤退居歷史幕後。

 

        「科學革命」一辭係上世紀由科學史學家夸黑所創,意指發生於十七世紀自然哲學中一連串的經驗知識變革,尤其是從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到牛頓對天文現象探究所形成的新觀點,簡言之,就是把「亞里斯多德托勒密系統」的「地球中心」宇宙論轉變成「太陽中心」。附帶一提的是,「哥白尼革命」也用於指涉康德哲學內的認識論轉向,將主觀與客觀的批判研究取向易位。後世對科學革命的主要論述集中在兩點,首先是將亞里斯多德嚴格區分物理學與數學的研究路線打破並加以融合,其次則是把亞氏基於「四因說」之內目的因的目的論宇宙觀,轉向漫無目的的機械性宇宙觀,由此可見科學革命所具有的典範轉移意義。

  

2023年12月16日 星期六

大智教 3-1 近現代:文藝復興

 


 

        中世結束於十五世紀中期東羅馬帝國亡於土耳其人,歐洲文明則在十世紀日耳曼人所建的神聖羅馬帝國開明政策下得以為繼,同時步入近代。哲學史上的近代大約四百年,以大哲黑格爾去世為斷代。近代在十七世紀之前一百五十年被後世視為「文藝復興」時期,具有「重生」之意。這與其說代表創新,不如看作復古,讓古希臘羅馬文明擺脫宗教束縛得以重生復興。此一時期出現不少前科學偉大學者,包括天文觀測者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以及在生理學上奠定血液循環理論的哈維。而真正意上的近代「科學」,還要等到牛頓之後才逐漸浮現。這又比「哥白尼革命」的發生晚了百年,足見信念系統典範轉移需要一定時間。

 

        牛頓於十七世紀出版用其所發明的數學演算方法表達傳統哲學推理的古典力學論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代表自然哲學從此步入自然科學,哲學所反映的自然觀也由「目的論」轉向「機械論」。反觀此前兩百年的文藝復興時期,自然哲學則呈現相當多元的盛景,像帕拉賽蘇斯就針對人體小宇宙提出極有創見的觀點。他修正了蓋倫認為疾病源自體液失衡,而主張來自元素失衡,因此醫學必須與煉金術合作以診治病患。他在傳統煉金術所認可的汞與硫等元素之外再加上鹽,用三者進行化學療法以調整體質。採用煉金術並非為獲利,而是想改善人體;這種仁心仁術到頭來開創出醫藥化學途徑,他也被視為「毒理學之父」。

 

2023年12月9日 星期六

大智教 2-4 中世紀:前科學思想

 


 

       西方自然哲學無疑屬於現今自然科學的前身,自然科學出現在十七世紀「科學革命」以後,至十九世紀所形成各門「分科之學」已大致齊備;依此觀之,科學史理當包含前科學的自然哲學史,跨度長達兩千三百年。在漫長的知識發展過程中,中世千年由於籠罩在教會威權和神學主導下,常被視為「黑暗時期」,但從全方位深入考察下,發覺這種觀點純屬偏見。當然中世紀自然哲學的確長期受到亞里斯多德思想影響,並未有太多創見;但就哲學理性與宗教信仰多少能夠融匯貫通,而非全由教會獨斷的情況看,肯定具有承先啓後、繼往開來的貢獻。哲學重於批判,近代對中世思想撥雲見日的批判,讓世人看見前科學的曙光。

 

       眾所週知且毫無疑義,真理之光的輝映不絕,在中世紀由教會所創辦的「大學」居功至偉,至今尤甚。由於其拉丁文字義同時代表「宇宙」與「共通」,反映的正是有容乃大的學術研究與作育英才的不朽精神。滿腹經綸的「大師」在大學授課的傳統,可上溯至柏拉圖「學院」與亞里斯多德「學園」的傳道授業。此一傳統至中世紀先保存在修院之內,繼而擴散至世俗社會,由大師及生徒共組「會社」,以講授「四科」與「三目」,一旦階段性學成,便可獲頒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如今全球各大學頒授學術研究的最高學位,大多稱作「哲學博士」的傳統即源於中世,當時哲學幾乎無所不包,當然也包含科學前身的自然哲學。

 

2023年12月2日 星期六

大智教 2-3 中世紀:大小傳統

 


 

        西方哲學的古代期與中世紀分別長達一千一百年及近千載,前者的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兩大思想傳統,日後各自反映於後者的教父及士林哲學。但是通過自然哲學觀點看,在這些大傳統之外其實存在著不少小傳統也值得關注。倘若大傳統探討對象是物理學與數學,小傳統則涉及化學和生物醫學,這些都構成今日自然科學的主要部分。柏拉圖雖然將自然與人類類比成大宇宙和小宇宙,但他並不贊成對宇宙從事觀察與實驗,而是傾向進行數學演繹。真正動手作研究的則是亞里斯多德,他不但探索物理世界,還觀察胚胎發展及動物分類。此外化學的前身煉金術來自原子論,「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的人道思想更為後世所推崇。

 

        作為化學前身的煉金術,為「化學」一辭提供了來自阿拉伯文的字根。它的理論基礎建立在亞里斯多德所繼承更早的四元素說,阿拉伯人則在水、火、土、氣四元素之外,添加汞、硫等元素,用以提煉黃金卻未見成效,轉而相信必須再加入一種神祕的「哲學家之石」。結果石頭始終未找到,卻帶動了化學實驗所需要的萃取、蒸餾等操作程序,深化了探索大宇宙中物質屬性的知識。另一方面,研究小宇宙的生命現象,也在包含動物學、植物學與礦物學的博物學以及醫學等學科上留下記錄。像古羅馬蓋倫在解剖學上的發現,影響後世長達一千三百年,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才被近代人體解剖學創始人維薩留所挑戰及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