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8日 星期六

大智教1-2 西方古代哲思:高峰期


 

        一般哲學史多將前蘇格拉底時期分為宇宙論與人事論兩階段,意指哲學關注對象由外在宇宙逐漸擴充至內在人生。關注人事的思考剛開始經常流於詭辯,一直要到蘇格拉底提出「瞭解你自己」後方才撥雲見日。此言表示人之為人重在靈魂趨向善,其實早在前蘇時期就有人提倡,那便是畢達格拉斯。生於現今義大利的畢氏為數學家兼教主,據說他曾問學於泰利斯和亞納西曼德,並前往埃及接觸神秘宗教,使得他認為哲學的目的在於「愛好智慧」以改善人生。畢氏之所以為今人所熟知,乃在於他創立了一套集音樂、天文、算術、幾何在內的數學系統。就自然哲學而言,以「數」作為萬物本源的想法,直接影響到柏拉圖的思想。

 

        當代哲學家懷海德曾表示,整部西方哲學史多少屬於柏拉圖著作的註腳,由此可見柏氏思想的原創與重要。柏拉圖為蘇格拉底的學生,著作多以對話錄形式呈現,其所關注的哲學問題遍及宇宙與人生。他最原創的自然哲學思想在於本體論方面的「觀念論」,依此調和前蘇時期自然哲學第二代對於世界變或不變的相對觀點。觀念世界不變,變動的是物質世界,但後者終歸虛幻。這點頗似佛家所言「萬法唯心造」,因此觀念論也稱為「唯心論」。至於柏氏的宇宙論,則請出工匠神德米古來型塑物質,使之臻於美善。工匠設計出地球與天體的共構模型,同時建立了以地球為中心的天文學,從而影響及其學生亞里斯多德的宇宙觀。

  

2023年10月21日 星期六

大智教1-1 西方古代哲思:早 期

 

西方古代哲思:早 

 

        自然哲學源於自然神話,開展出自然科學,可視為後者的前身。從神話走向哲學屬於感性的秘思轉變為理性的邏輯,而從哲學發展為科學則歸於定性的理性思辨轉為定量的經驗測試;數學在後者中佔了決定性的角色。這主要是西方哲學論題,故從西洋神話談起。在哲學之前,荷馬史詩反映出希臘人的世界觀,接著赫西俄德寫下描繪宇宙創生過程,即從混沌中形成秩序,再通過大地女神藉著性愛交媾,為宇宙天地增添多元形態。神話是古人認識世界的方式,採用素樸的生殖意象表述無可厚非。類似情景亦可見於基督宗教所指亞當與夏娃的結合。但以生育觀解釋大自然形成終究不盡完善,古代哲學早期的理性思辨遂應運而生。

 

神話預示宇宙有秩序,提供哲學家理性思維的進路。米勒圖學派是蘇格拉底之前自然哲學第一代,該派哲學家共有三位:泰利斯、亞納西曼德、亞納西米尼,三人有祖師徒關係。泰利斯主張萬物的起源是「水」,水帶來了生命;這屬於反思的原創哲學,後人乃視他為「西方哲學之父」。後二者分別提出「無限定」及「氣」為宇宙根源;無限定甚抽象,但用氣聚氣散去表示其不受限便較具體。第二代的赫拉克利圖及巴買尼底斯,則表示變與不變的「火」或「存有」之不同見解。第三代的恩培多克勒肯定「水、火、土、氣」四元素,阿那薩格拉更強調元素無限多。第四代的德謨克利圖另主張不可分割的「原子」才是萬物根源。

 

2023年10月14日 星期六

天然哲大智教:引 言

 


宇宙與人生

 

西方哲學及東方義理之學主要都在探討「宇宙與人生」兩大問題,東西雙方理當相輔相成,無所偏廢,而其進路則可分為「從宇宙看人生」及「從人生看宇宙」二端。古希臘哲學的發展正是從天象到人事,從宇宙論逐漸擴充至人生論。「宇宙」係指「四方上下、往古來今」,亦即人所居於其間的天地時空,佛家所稱的「世界」同樣指時空,儒家則視天人地為「三才」。西方哲學的宇宙論有時被視為自然哲學,而討論宇宙便指向大自然。我嘗試建構一套「新自然哲學」論述,將東方尤其是中土「自然」觀點納入視野,把代表宇宙的「大自然」跟安頓人生的「自然而然」相提並論,從而提出以簡稱「天然哲」之「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華人應用哲學」為核心價值的反諷式擬似宗教之非宗教「大智教」。

 

    「從宇宙看人生」和「從人生看宇宙」是「大智教」相輔相成、殊途同歸的雙向進路,目的即為「安身立命」與「了生脫死」。個人身家性命無不座落於特定宇宙天地時空中,可以通過自然及人文社會科學盡量加以瞭解;而人生的安頓則屬於將知識提昇為智慧的身心歷程,更需要多所參悟。對此我意圖探討「美育化宗教」的可能,這是受到蔡元培「美育代宗教」說法的啓發,進而對其推陳出新,用以彰顯大智教之妙諦。「化」與「代」二字貌似近義卻不同,「代」表排除,「化」則包容;我不排斥宗教,而希望用美育賦予其新意。宗教不必要為高高在上的信仰對象,也可以是平易近人的美感體驗;尤其它的最佳狀態,乃係一種獨處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