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專業」是一組泛稱,指一些具備生死關懷用心的團體,其中有專業、半專業甚至非專業,但大多有助於當事人的生死抉擇,部分活動遂以「助人專業」為名。此處「專業」是指必須考授證照,醫療、護理、諮商、社工等都有一定難度,禮儀服務門檻較低,宗教及民俗信仰團體則隨緣隨喜。說「隨喜」是因為一些服務有償需付費,但至少殯葬業所提供的「後續關懷」理當完全歸於公益服務才是。論起專業資格,醫療的水平程度無疑最高,醫學系不但最難考取,而且得念七年,畢業還必須參加專門職業人員高考以取得證書方能執業,否則就成了密醫而觸法。但是醫師執業大多並非單獨一人,還有護理師跟其配套,這在診間、病房甚至手術室都看得見。如今已不培養高職畢業的護士,護理師至少大專程度且考得證書,跟醫師搭配為病患服務,而彼此的核心價值則形成優勢互補。
醫療重「療癒」,照護需「關懷」;醫師於診治病患後會持續「關心」也定時巡房,但真正直接「照顧」患者的仍為護師。雖然醫學生修業時間長,且擔任住院醫師養成期間也需要熬夜待命,然而一旦正式當上主治醫師,則身分地位等社會評價便不可同日而語。相形之下,護理師即使成為正職,仍必須三班輪流服務,可謂備極辛勞。根據長期統計資料顯示,國內衛生保健人力之中,護理人員幾乎佔去半數,但大多居於人力金字塔的底層,且多為女性,所受待遇難免不公。而因為工作辛勞,考取護理師的人數雖多,願意長期任職的卻不成比例,可說是流動性頗高的專業。但是為什麼仍有那麼多年輕女孩樂於投身其中,我想由護理核心價值「關懷」所體現的「白衣天使」純潔崇高形象,或許居功不小,而事實也的確如此。
醫療與護理專業結伴而行,在「白色巨塔」中為病患服務,雖然受人尊敬,但仍難免會跟患者及家屬產生認知差距,影響醫病及護病關係的和諧,甚至出現醫療糾紛。尤其一旦生死決策有誤,或是治療照護閃失,導致病患死亡,家屬抬棺抗議的事情也不是沒有。那麼站在新生死學的立場,對醫護專業有何建言?我的構想是在專業關懷之內,盡量納入人文關懷精神,用平易近人的心胸和言語跟患者與家屬溝通。這其中牽涉的便是同理心,也就是同情共感的心境。畢竟幾乎人人都當過病患,且醫護人員也是人而非神,不可能「扮演上帝」。基於認知不對等,醫護人員最好學得捺住性子為患者提供最佳服務,而非僅止於在批量流程下照表操作。當然在現今繁忙且問題重重的醫療體制下也不能強人所難,但醫護人員若能在專業進修之中納入人文課程例如生死學,或許有助於改善現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