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9日 星期六

新生死學 48:有 守

 


 

新生死學由死觀生而輕死重生,發現在現實世界中,人們的日常生活還是人生主調,學習生死學的目的不過是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同時避免亡羊補牢。像我教大學生此類課程長達四分之一世紀,且規定要繳交遺書當作業,不過這一切仍屬虛擬情況,年輕人多半無感,甚至掉以輕心虛應故事。這當然不能怪同學在混學分,因為他們的確離死亡太遙遠;尤其當臺灣人的平均餘命不斷攀升至八十出頭,此刻在課堂內談生論死,能讓二十上下的孩子體會多少?但近年我頭一回上課都會強調,在座每個人都有機會活到二十二世紀,必須及早進行生涯規劃,以因應漫長的生路歷程。至於我呢?我笑著對同學說自己只想活至七十六歲,因為那年陽曆陰曆生日巧逢同一天,跟出生時一樣,可謂有始有終。這或許是笑話,但我的確考慮活著應該有為有守,且無過與不及。

 

倘若有為表示有所作為,有守即代表有所保留;前者用於日常生活的安身立命應無疑義,後者運用的最佳時機則是臨終之前的了生脫死。當前醫藥科技相當進步,但也不可能療癒所有疑難雜症,個體無論如何終不免一死,只能退一步尋求好死善終而非備受折磨。科學家估計人類的天然陽壽最高在一百二十歲上下,而目前平均餘命卻僅止於八十左右;但是生命的度量並不能保證品質一定到位,苟延殘喘於病榻之上絕非任何人所樂見。根據目前尖端科技的發展趨勢看,通過基因改造技術,本世紀中葉前後人類或能增壽至二百,早已超過長命百歲的期望。但這究竟是福是禍尚未可知。因為一旦活至二百,則六五退休後將何去何從?勢必要延長工作期限至一百五十歲,又令人難以忍受。這種科幻情節果真實現,就需要有配套政策支撐,否則天下大亂。若再加上AI攪局,人生難過矣。

 

    記得上世紀發明原子彈而結束二戰,但好景不常,擁核大國又因武器競爭陷入冷戰,危機一觸即發。當時就有思想家表示,製造原子彈需要聰明才智,但使用與否卻有待大智大慧。此一評斷在今日看來尤其重要,因為像基因改造、複製技術、人工智慧等尖端科技不斷發展下去,人類物種會面臨何種劫數實未可知。基於此種不確定性所隱藏的可能危機,科技政策的制定者宜深思熟慮,寧缺勿濫,以免難以回頭。同樣考慮落在生死抉擇方面,「自然死」和「尊嚴死」二者還是應該優先考慮;前者以安寧療護為最佳選擇,後者則不必排除安樂死,因為這些都是針對「治療到死」的另類選項。自然死的提倡者相當反對作為「人工死」的安樂死,但問題之所以有「人工死」的想法和作法,正是因為醫藥科技所製造的「人工活」。新生死學有所保留地認為,安樂死合法化應該被正視與重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