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新生死學 47:有 為

 


 

幽默大師林語堂是當今我最欣賞的文人,他所寫的《生活的藝術》以道家思想為宗,係影響我一生心智發展最早也最大的著作。重考大學之前心情七上八下,讀過此書頓有醍醐灌頂之效,遂義無反顧決心報考哲學系。大師在香港去世後歸葬臺北,地點就在他位於陽明山故居的院落中,偶爾上山喝杯咖啡憑弔一番,立覺道喜充滿。林氏故居內有一匾,大師親題「有不為齋」四字,以示其一生「有所為、有所不為、為而不有」的生命情調之抉擇。林語堂在其大作內以一章篇幅探詢〈誰最會享受人生?〉,為首即是能夠「發見自己」的莊子;他秉持智慧追問:「我們不要求知道那些不得而知的東西,我們只認識不完美的、會死的人類的本性;在這種觀念之下,我們要怎樣調整我們的人生,使我們可以和平地工作著,曠達地忍耐著,幸福地生活著呢?

 

又是「中國生死學的開創者」莊子,到底他對改善人生的貢獻為何?徐復觀在《中國人性論史》中寫道:「原始宗教墜落,有關死生問題的原始性的解說,也因之失靈。而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合理態度,未必能滿足一般人對死生問題的關心,所以死生便成為人生中的大問題。莊子認為人馳心於死生的問題,也和馳心於是非問題一樣,是精神的大束縛;所以他要解除思想問題的束縛,同時也要解除死生問題的束縛。」新生死學關注廣大華人的安身與了生問題,前者繫於是非判斷以「有為」,後者在乎死生抉擇以「有守」。大致而言,安身立命部分可以採用「加法式」思想的指引去「盡力而為」,了生脫死部分則務必參考「減法式」思想的教誨以「適可而止」。此一加法與減法的分判,參考大陸教育學者譚維智對於儒道二家道德教育思想的比較研究,再予借題發揮、推陳出新。

 

新生死學雖然主張「儒道融通」的策略觀點,但是時代背景卻放在後現代的今天,此與先秦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情況大異其趣。簡單地說,古代中土思想看重的是倫理道德實踐,儒家用加法手段教人以禮樂教化及道德規範,在道家看來卻顯得多此一舉且起不了作用,因為忽略了自然本真所創造的「無為」調適力量。但那只對「做人」部分,並不適用於「為學」。在智育當道、科技掛帥的時代,人們勢必要不斷接受各種新知的洗禮,方能立足於社會以安身立命,於是加法式的學習求知遂有其必要。尤其當死生大事已緊密聯繫於醫藥科技,人們生病時必須有一些起碼的醫療常識,始能配合醫囑改善病情。新生死學基於「西用中體」原則治學,用加法式學習去吸收「西用」之精華,更將之擴充至日常生活的改善之種種,對生涯管理進行策略規劃便是一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