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這個民俗信仰興盛的所在,「放下」、「捨得」、「有捨才有得」之類的勸世話語隨處可聞;如此口頭教誨並不具有太多宗教色彩,而是人們從生活體驗中萃取積累的心得,不無智慧結晶在內。人類一如其他物種,為求生存而不斷攫取,此乃演化結果,無可厚非。但是當人類發展出文明與文化之後,遂產生了巧取豪奪、貪得無饜的求索,甚至因此殘害同類,古今中外不少戰爭即由此而起。這是「萬物之靈」狠毒無良的一面,於其他物種身上絕對看不見。在這種情況下,自覺地不再貪婪甚至懂得施捨,就顯得難能可貴了。人的這般心態轉變,在倫理學上係以「利己」及「利他」表述之;當然利他有時候也是經過算計的結果,但終究還是想到了別人。俗話常說:「世間走一遭,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想開就好。」是的,放下與捨得正是想開的結果。
佛家有句話,「此念是煩惱,轉念即菩提」,提醒人們許多事情可以在一念之間獲得解決,大可不必鑽牛角尖。心理學稱這種轉念途徑為「水平思考」,以別於大家習以為常的「垂直思考」。垂直思考主要用於發現因果關係,有果必有因,問題的解決必須回到原因的源頭上面去。問題是有時候蔽障太多,或複雜度太高,難以正本清源,此刻只好另尋出路;把立足點向左右水平橫移,或許有機會重見天日。當然這不是教人逃避現實,而是建議將水平與垂直思考交相為用,無形中或可多一些選擇。反身而誠,個人心境主要表現為理性與感性的消長;有些人習慣跟著感覺走,從而認為理性思考既多餘且無趣。但理性其實是一種高度的感性,當感性觸動人們將手伸出去取索,理性則是那股將手收回來的力量。若能夠做到收放自如、出入自如,就算是有智慧的人了。
不過話說回來,要能夠全方位地收放自如何其難,孔子自己也估計要到七十方能「從心所欲,不逾矩」。然而生活還是有改善的可能,只要在適當時機做到放下與捨得。放下乃相對於拿起,它們的例證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譬如我看見甜食便伸手取用,但一思及血糖上升立即放下。當然這只是一些瑣碎小事,卻可能在日積月累之下形成重大負面效應,不可不慎。新生死學的建構進行到最後,終於要提到養生之道的重要。很慚愧在這點上我算是不及格,好在並未死當,但也只能亡羊補牢。本書以情意書寫的性靈小品形式呈現,足以作為我講授哲理性通識生死課的參考教材,對象大多為年輕同學。年輕就是本錢,包括養生之道在內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當下選擇,對事對物在想要取得的同時,將放下與捨得同時納入考慮,應該可以算是一套「愛好智慧」的方便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