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7日 星期日

新生死學 49:放 下

 


 

在臺灣這個民俗信仰興盛的所在,「放下」、「捨得」、「有捨才有得」之類的勸世話語隨處可聞;如此口頭教誨並不具有太多宗教色彩,而是人們從生活體驗中萃取積累的心得,不無智慧結晶在內。人類一如其他物種,為求生存而不斷攫取,此乃演化結果,無可厚非。但是當人類發展出文明與文化之後,遂產生了巧取豪奪、貪得無饜的求索,甚至因此殘害同類,古今中外不少戰爭即由此而起。這是「萬物之靈」狠毒無良的一面,於其他物種身上絕對看不見。在這種情況下,自覺地不再貪婪甚至懂得施捨,就顯得難能可貴了。人的這般心態轉變,在倫理學上係以「利己」及「利他」表述之;當然利他有時候也是經過算計的結果,但終究還是想到了別人。俗話常說:「世間走一遭,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想開就好。」是的,放下與捨得正是想開的結果。

 

佛家有句話,「此念是煩惱,轉念即菩提」,提醒人們許多事情可以在一念之間獲得解決,大可不必鑽牛角尖。心理學稱這種轉念途徑為「水平思考」,以別於大家習以為常的「垂直思考」。垂直思考主要用於發現因果關係,有果必有因,問題的解決必須回到原因的源頭上面去。問題是有時候蔽障太多,或複雜度太高,難以正本清源,此刻只好另尋出路;把立足點向左右水平橫移,或許有機會重見天日。當然這不是教人逃避現實,而是建議將水平與垂直思考交相為用,無形中或可多一些選擇。反身而誠,個人心境主要表現為理性與感性的消長;有些人習慣跟著感覺走,從而認為理性思考既多餘且無趣。但理性其實是一種高度的感性,當感性觸動人們將手伸出去取索,理性則是那股將手收回來的力量。若能夠做到收放自如、出入自如,就算是有智慧的人了。

 

不過話說回來,要能夠全方位地收放自如何其難,孔子自己也估計要到七十方能「從心所欲,不逾矩」。然而生活還是有改善的可能,只要在適當時機做到放下與捨得。放下乃相對於拿起,它們的例證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譬如我看見甜食便伸手取用,但一思及血糖上升立即放下。當然這只是一些瑣碎小事,卻可能在日積月累之下形成重大負面效應,不可不慎。新生死學的建構進行到最後,終於要提到養生之道的重要。很慚愧在這點上我算是不及格,好在並未死當,但也只能亡羊補牢。本書以情意書寫的性靈小品形式呈現,足以作為我講授哲理性通識生死課的參考教材,對象大多為年輕同學。年輕就是本錢,包括養生之道在內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當下選擇,對事對物在想要取得的同時,將放下與捨得同時納入考慮,應該可以算是一套「愛好智慧」的方便法門。

 

 

2022年11月19日 星期六

新生死學 48:有 守

 


 

新生死學由死觀生而輕死重生,發現在現實世界中,人們的日常生活還是人生主調,學習生死學的目的不過是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同時避免亡羊補牢。像我教大學生此類課程長達四分之一世紀,且規定要繳交遺書當作業,不過這一切仍屬虛擬情況,年輕人多半無感,甚至掉以輕心虛應故事。這當然不能怪同學在混學分,因為他們的確離死亡太遙遠;尤其當臺灣人的平均餘命不斷攀升至八十出頭,此刻在課堂內談生論死,能讓二十上下的孩子體會多少?但近年我頭一回上課都會強調,在座每個人都有機會活到二十二世紀,必須及早進行生涯規劃,以因應漫長的生路歷程。至於我呢?我笑著對同學說自己只想活至七十六歲,因為那年陽曆陰曆生日巧逢同一天,跟出生時一樣,可謂有始有終。這或許是笑話,但我的確考慮活著應該有為有守,且無過與不及。

 

倘若有為表示有所作為,有守即代表有所保留;前者用於日常生活的安身立命應無疑義,後者運用的最佳時機則是臨終之前的了生脫死。當前醫藥科技相當進步,但也不可能療癒所有疑難雜症,個體無論如何終不免一死,只能退一步尋求好死善終而非備受折磨。科學家估計人類的天然陽壽最高在一百二十歲上下,而目前平均餘命卻僅止於八十左右;但是生命的度量並不能保證品質一定到位,苟延殘喘於病榻之上絕非任何人所樂見。根據目前尖端科技的發展趨勢看,通過基因改造技術,本世紀中葉前後人類或能增壽至二百,早已超過長命百歲的期望。但這究竟是福是禍尚未可知。因為一旦活至二百,則六五退休後將何去何從?勢必要延長工作期限至一百五十歲,又令人難以忍受。這種科幻情節果真實現,就需要有配套政策支撐,否則天下大亂。若再加上AI攪局,人生難過矣。

 

    記得上世紀發明原子彈而結束二戰,但好景不常,擁核大國又因武器競爭陷入冷戰,危機一觸即發。當時就有思想家表示,製造原子彈需要聰明才智,但使用與否卻有待大智大慧。此一評斷在今日看來尤其重要,因為像基因改造、複製技術、人工智慧等尖端科技不斷發展下去,人類物種會面臨何種劫數實未可知。基於此種不確定性所隱藏的可能危機,科技政策的制定者宜深思熟慮,寧缺勿濫,以免難以回頭。同樣考慮落在生死抉擇方面,「自然死」和「尊嚴死」二者還是應該優先考慮;前者以安寧療護為最佳選擇,後者則不必排除安樂死,因為這些都是針對「治療到死」的另類選項。自然死的提倡者相當反對作為「人工死」的安樂死,但問題之所以有「人工死」的想法和作法,正是因為醫藥科技所製造的「人工活」。新生死學有所保留地認為,安樂死合法化應該被正視與重視。

 

 

2022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新生死學 47:有 為

 


 

幽默大師林語堂是當今我最欣賞的文人,他所寫的《生活的藝術》以道家思想為宗,係影響我一生心智發展最早也最大的著作。重考大學之前心情七上八下,讀過此書頓有醍醐灌頂之效,遂義無反顧決心報考哲學系。大師在香港去世後歸葬臺北,地點就在他位於陽明山故居的院落中,偶爾上山喝杯咖啡憑弔一番,立覺道喜充滿。林氏故居內有一匾,大師親題「有不為齋」四字,以示其一生「有所為、有所不為、為而不有」的生命情調之抉擇。林語堂在其大作內以一章篇幅探詢〈誰最會享受人生?〉,為首即是能夠「發見自己」的莊子;他秉持智慧追問:「我們不要求知道那些不得而知的東西,我們只認識不完美的、會死的人類的本性;在這種觀念之下,我們要怎樣調整我們的人生,使我們可以和平地工作著,曠達地忍耐著,幸福地生活著呢?

 

又是「中國生死學的開創者」莊子,到底他對改善人生的貢獻為何?徐復觀在《中國人性論史》中寫道:「原始宗教墜落,有關死生問題的原始性的解說,也因之失靈。而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合理態度,未必能滿足一般人對死生問題的關心,所以死生便成為人生中的大問題。莊子認為人馳心於死生的問題,也和馳心於是非問題一樣,是精神的大束縛;所以他要解除思想問題的束縛,同時也要解除死生問題的束縛。」新生死學關注廣大華人的安身與了生問題,前者繫於是非判斷以「有為」,後者在乎死生抉擇以「有守」。大致而言,安身立命部分可以採用「加法式」思想的指引去「盡力而為」,了生脫死部分則務必參考「減法式」思想的教誨以「適可而止」。此一加法與減法的分判,參考大陸教育學者譚維智對於儒道二家道德教育思想的比較研究,再予借題發揮、推陳出新。

 

新生死學雖然主張「儒道融通」的策略觀點,但是時代背景卻放在後現代的今天,此與先秦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情況大異其趣。簡單地說,古代中土思想看重的是倫理道德實踐,儒家用加法手段教人以禮樂教化及道德規範,在道家看來卻顯得多此一舉且起不了作用,因為忽略了自然本真所創造的「無為」調適力量。但那只對「做人」部分,並不適用於「為學」。在智育當道、科技掛帥的時代,人們勢必要不斷接受各種新知的洗禮,方能立足於社會以安身立命,於是加法式的學習求知遂有其必要。尤其當死生大事已緊密聯繫於醫藥科技,人們生病時必須有一些起碼的醫療常識,始能配合醫囑改善病情。新生死學基於「西用中體」原則治學,用加法式學習去吸收「西用」之精華,更將之擴充至日常生活的改善之種種,對生涯管理進行策略規劃便是一例。

 

 

2022年11月7日 星期一

新生死學 46:人 事

 


 

世人多相信「命運」,但若將「命」與「運」拆成兩件事來看,無形中就多了一種選擇。新生死學建議將「命」視為已被決定的先天條件,而「運」則歸足以操作的後天努力。就以算命為例說明,倘若冥冥中一切皆屬命中註定,那算跟不算又有何差別?事實上人們「算命」大多為了「改運」,這表示還是有一些情況沒有被決定而等待人們去改變,如此便為「事在人為」提供了很好的動機。把這整套論述放在死生大事的抉擇上面看,一個人生病與否半是遺傳基因半由健康習慣所決定,當然自然社會環境所造成的天災人禍也是原因。再進一步把問題拉近到眼前來考察,臺灣既是「現代生死學」的創生地,同樣也適於在近三十年後建構「新生死學」。我在行文中經常引用傅偉勳的話語,一方面固然是在向前輩致敬,另一方面也希望發現既有生命學問中的活水源頭,從而開啟新興觀點。

 

新生死學的建構屬於新生命教育建構下的局部深化,但也可以將二者視為同樣一套核心價值的不同表述。我的上一部書《新生命教育》是用萬字論文體裁書寫,分十二章次第呈現;本書《新生死學》則以百帖千字文性靈小品娓娓道來,但二者皆不失借題發揮的作用在內。在我看來,無論是生死學或生命教育,情意成分均大於認知,亦即「抒情」多於「講理」、「詩意」多於「邏輯」、「感動」多於「說服」。回憶我的學思歷程,歷經半個世紀,已成書《六經註》詳記其實,在此僅表明一項心跡,那便是我從感性的存在主義出發,通過知性的科學哲學洗禮,再到悟性的大智教化落腳,象徵著自己在善盡「人事」方面的不懈努力。還是那句話:「我手寫我心、我思故我在」;新生死學的建構呈現出來的不是系統知識的鋪陳,而是生命學問的流露,筆下正是一個傳統文人的生死觀解。

 

「臉書」網站要我為自己作出評價,遂開懷寫下吾乃「城之隱者、今之古人」。都市生活雖人車雜沓卻應有盡有,隱於其中倒也愜意自在;而文人教師生涯大半生已過,尚友古人的嚮往卻益發強烈。文人性格傾向在冥冥中將我引領至學者教師的道路上,而且講授大多是我最感興趣的人生哲理課,可謂如魚得水,不禁要對社會表示感恩之意。哲學作為一門古老學科始於古希臘,探究問題不外「天道與人事」,當代新儒家學者唐君毅將之表述為「宇宙與人生」,這正是我的博士論文題目。宇宙雖然至大無外,但指的就是時空,人生則座落於天地時空之中經歷生老病死。新生死觀認為人既無逃於天地之間,就該學會如何頂天立地,包括做一個有為有守的人,執中道而行,無過與不及。一種米養百樣人,我生性保守,不樂於嘗鮮,生活力求簡化淨化,倒也甘之如飴樂在其中,至今未改其志。